您的位置 首页 作文网

必须哥代涨 – 抖音自助下单嘉琪业务

李鸿章传读后感100字

李鸿章传》是一本由梁启超著作,中国商业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页数:2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李鸿章传》精选点评:

●任公评价中堂还是很独到的啊!是否客观,真的很难说清了

●评价相对比较客观…就是原文看的吃力,基本都读译本

●原文译文都很高超,一代名人,功过是非无法评价,但求长寿了…

●这是现代白话译本,不是梁启超的原文。老实讲译地不错

●如果李鸿章在平定太平天国和捻军之后,就去世,估计现在各种传记称赞他的

《李鸿章传》读后感(一):“不学无术”

“不学无术”意思是指没有学问因而没有办法,现指没有学问,没有本领。

书中梁启超不只一次用这个词来给李鸿章定性,可见梁多么肯定如果李鸿章有了更深的学问也许就能救中国于水火之中。

每个人如果工作中遇到困难,生活中遇到挫折,若想能扭转颓势,突出重围,也得靠“学问”。在现代,我将这种学问归纳为两类:“专业知识”和“软技能”。这两样都可以通过学习获得。往往大多数人都会随波逐流,而不能静下心,暂缓“努力”,而从内在提高和修炼自我。

时势造英雄,而真正的英雄不应等时势,应去造时势。

《李鸿章传》读后感(二):局中人

为政治立场不同的人著书立传,能保持不偏不倚不是件易事,但梁启超做到了。 因为立场不同,他不会为李鸿章辩白,于是,我相信他的中肯。 李鸿章是一个时事造就的英雄,是的,说他是英雄,是因为在当时的清政府统治之下,能做的比他更好,或者说,不更差的,怕是也难找出第二个人来。 他的失误在于“身在局中”,在当时的中国,大部分人都依然活在“天朝大国”的美梦之中,有着迷之自信和高傲。清政府如此,李鸿章也是如此,不过在当时,他算得上是思想开明的人,然而开明的程度还远远不够。 我印象中的李鸿章,一直是个反派的存在,直到开始接触民国史,才知道他被我冤枉了好久。虽然那些丧权辱国的条约是他签的字,然被形势所逼,他也是大写的无奈。 当然,我也不会为他洗白,因为民国史,我依然是一知半解,只是觉得,他也是一个被儒家思想困在“忠”字里的可怜人。

《李鸿章传》读后感(三):造时势的英雄何其难

2018是戊戌年,中国经济处于周期下行阶段,政府也意识到国内经济发展的弊端,从2017年年底开始在金融市场抽刀断水,去杠杆力度非常强硬,环保严查,有些地方政府会畏于环保,弃最重要的政绩GDP于不顾,动辄整个工业园区停工4个月。而这一切在戊戌年的中美贸易战中,放缓了脚步,因为面对内忧外患的环境,短痛的代价可能不是当界领导人所承受的起的。故为了建国70周年的己亥政绩,又开始了一轮谨慎的放水刺激。

这一切又和梁启超所著的《李鸿章传》有何联系?因为历史总是耐人寻味,循环上演。120年前的戊戌变法是面对列强侵略国人寻求的自救之路之一,虽然以失败而告终,但是也是因为当时的时局艰难程度并非如今可比。2019年是己亥年,在《李鸿章传》文末,梁启超以收录《已亥杂诗》里龚自珍所著的”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为结尾,希望在国人为难之际,出现造时势的英雄来救末路之中华。

梁启超所著该本传记的时候时属29岁,是在李鸿章谢殁之年有感而发,自序中“行箧中无一书可供考证,其中记述谬误之处,知所不免。”因仓促而自谦,可是正文笔锋一转,一开头就以“天下惟庸人无咎无誉。举天下人而恶之,斯可谓非常之奸。举天下人而誉之,斯可谓非常之豪杰。”怼怼天下人的开篇足见梁的傲气。而整本书详尽李鸿章的平步青云的上半生和屈辱议和的后半生,夹叙夹议,首尾与历史以及同时期的权臣作对比,也足以表明梁启超的博古通今和见多识广,傲气也有傲气的资本。

李鸿章享年78岁(1823-1901),梁启超享年56岁(1873-1929)。在他们生命重叠的28年间,在书中两人可能唯一可能有的冲突就是朝廷下旨命李鸿章镇压康有为的维新派人士,李鸿章简单粗暴的将抓捕的海外义士的三名家属野蛮杀害,段尾只有一句“吾不敢为讳”来避嫌。在张鸣的《重说中国近代史》写到,李鸿章也曾向维新派抛出橄榄枝,如果维新派借助李鸿章的人脉和财力也不至于如此惨败,但是双方并没有实质性的合作。

在这本书中,梁很克制又很上帝视角罗列李鸿章的功与过。上半生平发平捻的战绩以甲午战争的惨败为转折点,在外国的先进武器协助下战胜了太平天国和游击队捻军,李鸿章也深知“师夷长技以制夷”,但是引进硬件设施却没有学习军队管理制度,洋务运动的失败也是大势所趋。《重说中国近代史》中也对此有所著述,反观隔壁日本,从内到位的崇洋媚外也是能变成列强的原因之一。梁启超在书中对于李鸿章的失误导致甲午战争战败的原因浓墨重彩地一一列举,从决策失误到用人不察,无不弥漫着李鸿章是时事所造之英雄而非造时势的英雄的痛惋之情。

纵观全文,一个不足而立之年的有志青年,评价当时快至耄耋之年的举世伟人,毫不露怯,针砭时弊,果然很“维新”。有趣的是在文末,梁启超将李鸿章和袁世凯作了对比,言“可以继洪章之后,舍袁殆难其人也”评价很高,但也指出袁功名心重,比李鸿章更敢于做出破格的举动,这似乎也预言着后期袁的称帝之举,可见梁启超的识人之明。在袁称帝之前,梁也尽心辅佐袁的改革,后期又在各家军阀的合纵连横中寻求强国之路,梁也是不拘一格的人才之一呀!

《李鸿章传》读后感(四):一生八十载,掌权四十年;清末一英才,现今又何在?

“专以浪战为能,翰林变作绿林”,出生于1823年2月15日的李鸿章,在近八十年的人生旅程中,用“忠臣”“儒臣”“军事家”“政治家”“外交家”定义了自己的一生,“中兴四大名臣”(另外三人是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丁未四君子”(另外三人是郭嵩焘、陈鼐、帅远铎)是别人赋予他的称号。

他一个人就是一部晚清历史的缩写,人生从辉煌到落寞直接地展示了一个朝代的消亡。因着曾国藩而起,又为中国培养出来了一个袁世凯。是功,是过?都不能完整地表达他的一生。

日本的伊藤博文称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

这个在晚清时期经手过《越南条约》《马关条约》《中法简明条约》《辛丑条约》的人,以谥号“文忠”离开,终究成了一个只存在于文字和图画上的人。

他的人生辉煌阶段可分为三个阶段:军事家、政治家、外交家。

军事家

咸丰年间,太平天国运动起,为镇压国内叛乱,曾国藩推举李鸿章担任军队统帅。李鸿章筹建的淮军纪律严明、士气高昂,在解新桥之围、进军上海、南汇一战之后,根基逐渐稳固。手底下的知名将军有程、郭、刘、潘、二张、二周,在与李秀成的对战中,似乎有了棋逢对手的感觉。但是后期太平天国的没落和淮军的兴起,从而使得战局有了根本性的转变。最终获胜也是预料之中。

但是李鸿章的“杀八投降将领”却非君子所为,由此可见,李鸿章的“大家风范”上的“小格局”。这也可以在后来的外交方面上举措看得出,他的“狭窄面”——总是想着借用一国的力量去镇压另一国家。

平定捻军——竖壁清野,这是李鸿章提出的战略措施,最终实际运用起来,相当有效,解决了十几年未平定的捻军叛乱,也把李鸿章自己的军事生涯推上顶峰。

政治家

可以把“洋务运动生涯”和“甲午中日战争生涯”归为他的政治家生涯里,一个是对内发展,一个是对外抗击。

对内,李鸿章花费了二十多年的时间去培养“商务”和“军事”两方面的基础,他认为外国人有的而中国人没有的就是那些看得见的“枪”“炮”“优秀人才”。所以,他大力的发展这些方面,以为学之皮毛即可。但是他错了,用尽心血培养出来的陆军和海军在甲午中日战争中一败涂地。而李鸿章的一生荣光也随着军舰一起沉没到海底。

对外,他知道中国的发展正在落后,但是他认为的落后却是几十年、百年后的落后,他可以预料得到百年后的悲惨,却看不见眼前的悲哀。自认为的天朝上都的繁华锦绣,自认为可以凭借军事力量抵御外敌,却在那一声声炮响中消失殆尽。

外交上

李鸿章,成也外交,败也外交。

出使外国,在欧洲受到极高礼遇,其声名甚至远超“清朝”;天津教案、法国安南之战、日本朝鲜之战,或胜或败,都为其生涯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他面对其他国家提出的一个又一个租占领土、赔偿银两的条约,无可奈何地一次又一次的签下自己的名字。“外国不胜而胜,中国不败而败”是人们加诸在他身上的骂名,而他却不去辩解,只是想尽办法去挽回一点点颜面。

近代史学家唐德刚评价其为中国出的“两个半”外交家的其中一个(另一个是周恩来,半个是顾维钧)。

梁启超所著的《李鸿章传》被誉为20世纪的四大传记之一,在这本书中不仅写了李鸿章的生平所经大事,还写了一些与李鸿章有重大联系的人物的生平,如:曾国藩、李秀成、袁世凯、郭松林……这些人在中国的历史上都是有很强影响力的人。

所以,不能只把这本书当成是李鸿章的个人传记来看,而是需要把它当成是晚清历史的传记来看。

但是全书都是在描述李鸿章的“政治生涯”,而没有一点个人生活的介绍、家族的介绍、家庭的介绍。作为一个人来说,不能只关注他的“职业生涯”,个人生活也需要有一些了解。

如,我们比较熟知的张爱玲就是李鸿章的曾外孙女。

李鸿章书法很好,过世之后所流传下来的文字有很多。这里,我们借用他的一首诗来作结尾:

丈夫只手把吴钩,

意气高于百尺楼。

一万年来谁著史,

三千里外欲封侯。

定须捷足随途骥,

那有闲情逐野鸥。

笑指芦沟桥畔路,

有人从此到瀛洲。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looktm.com.cn/zuowen/82439.html

发表回复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898-888816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