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作文网

在水一方 诗经 卡盟微信投票_快手网页进入

在重礼仪教化的周代,非常重视民风的淳朴,设有“采诗官”收集民间流传的诗歌,以此了解民间的风俗。《诗经》中诗歌的主题有很多,有的揭露当时的黑暗政治,抨击统治阶级,有的热烈质朴,表达人们对美好爱情、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对礼教的反抗,有着非常动人的艺术力量。在中学时我学过《诗经》中的《魏风·伐檀》和《硕鼠》,讽刺了当时富贵者的不劳而获。然而更为人所熟悉并广为传扬的是《诗经》中的情感诗,“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至今仍脍炙人口。

说到《诗经》中的抒情诗,有写亲情的,有写爱情的,内容丰富。古人以孝治国,不乏写儿女对父母的情感诗篇,初读《诗经》时就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邶风·凯风》:

凯风自南,吹彼棘心。棘心夭夭,母氏劬劳。

凯风自南,吹彼棘薪。母氏圣善,我无令人。

爰有寒泉,在浚之下。有子七人,母氏劳苦。

睍睆黄鸟,载好其音。有子七人,莫慰母心。

诗的第一章写母亲养育儿子的劳苦,第二章写七字自责不成材,第三章写七子自责不能奉养母亲,第四章写七子使母亲失望,全诗层次清楚,结构完整。究其实质,这不单单是一首儿子称颂母亲的诗歌。一种比较可取的说法是“生有七子的母亲在丈夫死后,意图改嫁,于是七子慰留母亲”,“在对母氏的颂扬中,实际暗藏着对母亲作为女人权利的否决。” 但在我初读的时候,感觉到诗歌说的是一位贤惠、慈爱的母亲,辛辛苦苦拉扯大七个儿子,但儿子却自感不才,未能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诗歌没有激昂的文字,却充分表现了母亲养育儿子的辛劳,以及儿子对母亲的深深感激。而这种感情的表达,在朴实平淡中流露出感伤和自责,以及作为儿子的无奈和惆怅,从而引起读者的思考与反省。

风格迥然不同的《小雅·蓼莪》可以说是写孝道的诗歌典型:

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劳。

蓼蓼者莪,匪莪伊蔚。哀哀父母,生我劳瘁。

瓶之罄矣,维罍之耻。鲜民之生,不如死之久矣。无父何怙?无母何恃?出则衔恤,入则靡至。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抚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

南山烈烈,飘风发发。民莫不穀,我独何害!

南山律律,飘风弗弗。民莫不穀,我独不卒!

诗歌第一章写作者责备自己不成材,第二章写父母自责对不起父母,第三章写父母的养育之恩,第四章写作者不得志。诗中的痛苦和呼喊,读起来令人“怆然而涕下”。当远行征役之人返回家中,父母竟已逝去,有谁能够听到一个无法膝前尽孝的孝子的呼喊……《唐风•鸨羽》写儿子因服役不能亲自侍奉父母的痛苦,《小雅•四牡》写外出为官的儿子思念父母而不能相见的苦闷,都达到较高的艺术水准。而它们共同吸引我的却是另外一个重要特点:周代是一个是实行宗法制的社会,十分看重家庭的地位和意义,作为个人对父母的责任与义务和对国家的责任与义务是同等重要的。但这三首诗明显地反映出当时社会观念的转变方向,也就是人们经常说的“忠孝不能两全。”三首诗歌的主人公或服役或为官,不能侍奉父母身边以尽孝道,这种悲伤和无奈表露无遗,也为社会、为统治者和人民大众所接受。但无奈只是无奈,主人公们毅然还是选择了报效祖国,这似乎也说明了当时既提倡孝道,但更应为国尽忠的思想和社会现实。这样的教化作用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反映了当时的统治思想、社会政治在慢慢发生变化。

《诗经》中所谓“爱情诗”的篇章不胜枚举。其实他们的主题大多是有待商榷的。可以说现今《诗经》里最为出名并流行的就是它的首篇

《周南•关雎》了: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它的主题历来有五种说法:一是娱乐嘉宾。西周春秋时期,上流社会在举行燕礼、乡饮酒礼的时候,要演奏《关雎》作为合乐,就是用作音乐演奏会的最后一支曲子。《关雎》中有“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的诗句,宴会主人就取这两句表达自己娱乐嘉宾之意;二是以色喻于礼。这是战国楚竹书《孔子诗论》提出的观点。“‘琴色之悦’即琴瑟和谐之意,以琴瑟的和谐比喻男女的和谐。……《关雎》是一首歌唱婚配的篇章。”

三是讽刺周康王好色晏朝。这是汉初今文三家诗的观点。他们说,周康王找到了漂亮的妃子,从此君王不早朝;四是歌颂后妃之德,这是古文毛诗的观点;五是把它看成是爱情诗,这个观点出现在五四以后。当代人都采取这一说法。这首诗,可能写的是一个男子真实的情感经历,也可能是人们编唱的民间情歌。此外,学术界还有一些其他看法,比如认为它是求贤诗等等。

通过列举主题,我们可以看到,文学作品分析没有一个固定答案,不仅是现当代作品,古代的也是一样。它的答案是多种的、变动的,不要试图为文学作品找一个最终的主题。一部作品写成以后,不同时代的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文化背景、知识结构、审美情趣、自己的理解与认知在水一方 诗经,对它进行解读,只要他们能够自圆其说,都不能说谁是错的。

但一首“普通”的《关睢》何以经孔子删节反居《诗经》之首?《诗经》毛诗序:“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我们应该看到这首诗千古不变的教化作用,那就是对纯洁美好的婚姻的歌颂。孔子提倡对于爱情和婚姻要“发乎情,止乎礼”,在婚前、婚后,都要用纯洁的心、有礼数地相待,可见歌颂淳朴的爱情,是《诗经》教化的重要方面。从《关雎》里也可以看出美好女子的典范:“窈窕”就是娴静,对于爱情,对于丈夫像雎鸠一样忠诚专一。荇菜可用来祭祀,采荇菜的女子定要品行优良,善良纯洁。“琴瑟友之”、“钟鼓乐之”也表现出夫妻之间的相敬如宾。

《卫风·氓》是诗经中的长篇叙事抒情诗,情节曲折,凄切动人: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这首弃妇诗写的是一个痴心女子负心汉的故事。它是以一个被遗弃的女子口气写成,全诗叙述了女子从恋爱、结婚到最后被遗弃的经过。全诗以叙事为主,中间插入议论和抒情。 第一章写女子与氓相识相恋并私定终身。从这一章来看,女主人公天真善良,她在没有完全了解氓的情况下,就私自以身相许,亲自酿下了日后的苦酒。第二章写相思和结婚。女主人公和氓分手后,就陷入对氓的刻骨相思之中。每当红日西沉、飞鸟归巢的时刻,她就扶着村边的断墙,向氓的方向眺望。终于有一天,她终于看见了日夜相思的氓赶着一辆马车,渡过淇水向她走来。氓告诉女主人公,他请人为他们的婚事占卜过,卦象很吉利。氓将女主人公的陪嫁财产都统统装上车,拉回家去了。从这些描写来看,氓向女主人公求婚,不仅看中了女主人公的美貌,而且还带有明显的经济目的,这就是贪得姑娘的丰厚陪嫁财产。 第三章中断叙述,抒发女主人公的悔恨之情。她想到自己当初那样真诚地爱氓在水一方 诗经,可是最终却被氓遗弃,真是又悔又恨。此时此刻,她再也没有办法平静地叙述了,她要吐出胸中的苦水,她要把自己的血泪教训告诉其他的女性,让她们从自己的不幸经历之中吸取教训。她说,当初她年轻貌美,氓还是喜欢她的,可是一旦红颜逝去,就被氓无情地一脚踢开。男人陷入情网,可以及时从中解脱,而女人的意志力比较薄弱,一旦陷入情网,就难以解脱了。 在抒发感慨之后,第四章又诉说氓对自己的负心。她说,自从嫁到氓家中以后,多年来一直过着贫困生活。可是氓一点也不领情,说休就休。一头小毛驴拉着一辆小车,载着女子凄凄惨惨地渡过淇水,车内,女主人公眼泪也像小河一样流。她在心里说,我没有错,错的是氓。别指望这些坏男人感情专一。第五章继续叙述女主人公虽贤而仍遭弃。自从嫁到氓家,女主人公起早贪黑,任劳任怨。而氓在娶到女主人公之后,态度立即变得粗暴起来。女主人公想到当初为了嫁给氓,不惜与家人闹翻,现在被休回家,难免受到冷遇。既靠不了氓,又依赖不了兄弟,女主人公想到这里,只有暗自悲伤。最后一章写女主人公痛定思痛,以决绝作结。她想起氓当初的誓言,没想到他会如此薄情。淇水再大也会有岸,湿地再广也会有个边,可是氓却朝三暮四,反复无常。结婚时真是温馨,他对我信誓旦旦,后来又是那样轻易地背叛自己的誓言。既然他如此绝情,那我就从此不去想他,我们的事就这样算了吧!

全诗是以叙述为主线,从恋爱写到被弃回家。女主人公的感情发展往往冲断叙述顺序,抒发她的悔恨之情。从女主人公自叙当中,我们可以看出她的性格:年轻的她,清纯、天真、多情、容易轻信。结婚以后,忍辱负重,逆来顺受。一直到被遗弃,她才真正认清氓的真面目,才对往事悔恨交加,可惜的是已经晚了。但是她一旦认清了,就能够斩断情思,显示了性格中刚强的一面。这首诗在《诗经》中别具一格,也是具有明显的教化意义的名篇。作者在结尾处“反是不思,亦已焉哉!”难能可贵的是她没有被厄运所吓倒,而是毅然决然地与这位“士贰其行”、“二三其德”的负心男子分道扬镳,维护了女性的尊严,直到现在都有着其积极的意义。

最后谈谈我最喜欢的《秦风·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整首诗有着一种朦胧、惆怅的意境。它是一首典型的爱情诗,它所表达的是诗人对伊人的追求。诗人逆流而上,伊人在水一方;如果顺流而下,伊人宛在水中央。余冠英把“洄”解释为曲折水流,把“游”解释为笔直的水流,说伊人就在一条曲水与一条直流的交接处,如果从直流走,要走很多路才能找到;如果顺曲水找,伊人宛在水中央。单从诗歌本身出发,这首诗用象征的手法,来写爱情生活中最为动人的一幕:一方在苦苦追求,另一方则若即若离。这是爱情中最折磨和煎熬的一段,最富于艺术张力,最能给人以最宽广的想象空间。诗人始终运用象征方法来写,用地理上的距离来象征心灵、情感的距离,创造了一个令人想像不尽、回味无穷的意境。从艺术上看,《蒹葭》是《诗经》中的上乘之作,它既不是写得太实,又不是写得太虚,虚实相生,最有艺术韵味。

这首诗最打动人的地方,是建构在这朦胧意境之中的诗人对爱情所保持的纯洁的执着追求。孔子赞诗:“诗三百,一言蔽之,思无邪”。情感稚朴、真挚是《诗经》的特色。在重礼仪教化的周代,统治者非常注重民风淳朴。周代德治教化的最终目的是“化民成俗”,《诗经》则是一部以俗化俗的显例,它收录的民歌广为流传,说明了当时国家对人们的个体愿望、感情是十分尊重的。在这个诗的天堂里,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的人伦美德,对亲人的思念,对父母的孝顺,对君子淑女的表彰,对忠贞爱情的赞誉……《毛诗序》里写道:“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诗经》就是这样一部高尚纯洁的诗歌集,在它几千年的流传过程中,让人们思想变得纯洁,心灵得到净化,规范着人们的生活,鞭策着人们不断的追求自己的理想与信念。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looktm.com.cn/zuowen/77999.html

发表回复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898-888816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