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作文网

贴春联的历史典故 零度卡盟_初晴秒赞网

春联是中国文学和中国民俗相结合的产物,起源于桃符。北宋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有《元日》诗曰:“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清代《燕京岁时记》记载:“春联者,即桃符也。自入腊以后,即有文人墨客,在市肆檐下书写春联,以图润笔。祭灶之后,则渐次粘挂,千门万户,焕然一新。或用朱笺,或用红纸,惟内廷及宗室王公等例用白纸,缘以红边蓝边,非宗室者不得擅用。”

第一副春联

桃符在秦汉以前就有,人们在桃木板上画上或刻上降鬼大神“神荼”“郁垒”的画像,挂在大门两侧贴春联的历史典故,用以辟鬼祛邪,民间又称“门神”。唐朝以后,唐太宗的两名爱将秦叔宝和尉迟恭成为门神。

第一次在桃符上书写对联则是五代时期。五代时后蜀每到除岁,诸宫门各给桃符一对,一般都是上题“元、亨、利、贞”四个字。后蜀主孟昶即位后,诛杀了恃功骄横的大将李仁罕,整顿吏治;攻取秦、凤、阶、成四州,尽有前蜀之地;劝农兴教,经济文化有了发展。孟昶好学能文,喜欢儒家经典。后蜀有个学士叫辛寅逊,曾任司门郎中、翰林学士、简州刺史等职。964年春节,孟昶令辛寅逊在桃符上题写联语,于是就出现了历史上的第一副春联。《宋史·世家二·西蜀孟氏》载:“每岁除,命学士为词,题桃符,置寝门左右。末年,学士辛寅逊撰词,昶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宋人张唐英撰写的《蜀梼杌》也有记载,内容大同小异。

“福”字倒贴

除夕这天上午,人们贴春联时,往往在春联的上端和横批的两端贴上“福”字,有的还在大门上将“福”字倒过来贴,意思是“幸福已到”“福气到了”,以体现人们对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的向往和祝愿。其实,“福”字倒贴和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有关。

贴春联的历史典故_历史经典春联_新年的一些历史典故的春联

朱元璋建立了明朝,定都南京。朱元璋是个平民皇帝,很注重民间疾苦,经常到民间微服私访。有一年除夕,朱元璋打扮成一个商贩,在南京城内的大街小巷、集市摊点暗访。当他来到城南一个小集市时,见有很多人围在一起,便挤进去观看,原来大家是在围观一幅漫画。漫画上画着一个赤着大脚的女人,怀抱一个大西瓜。朱元璋看后勃然大怒,这岂不是在取笑马皇后吗?因为马皇后是淮西人氏,喻“怀西”,又是大脚。由于朱元璋是微服私访,身边仅带了两个小太监,此时发火实为不妥,他强压怒火,心想回去再做定夺。回宫后,他便安排人员明察暗访,调查漫画是何人所作?又都有哪些人前去围观?查清后,对没去参加围观的人家,就在他们家的大门上贴个“福”字,凡是门前没贴有“福”字的人家全部会被处死。

心地善良的马皇后得知这事后,想到如果因为她而杀害那些无辜的百姓,她将会成为历史的罪人,心里非常不安,但此时劝说皇上恐怕为时已晚。为了消除这场灾祸,马皇后安排宫里人通知全城百姓,必须在正月初一天明之前,家家户户都在自家门上贴上一个“福”字。可巧有户人家不识字,竟把“福”字贴倒了。皇帝得知后大怒,立即命令御林军去那家抓人,午后满门抄斩。马皇后一看事情不好,急中生智,忙对朱元璋说:“那户人家知道您今日来访,故意把福字贴倒了,意思是皇帝一到福就到,这不是歌颂您的大恩大德吗?”皇帝一听转怒为喜,说道:“言之有理。”便下令立即放人。从此人们便将福字倒贴,一求吉利,二为纪念马皇后。此后,人们每逢除夕就在门上贴一倒“福”字,以示安顺过年。

唐伯虎改春联

贴春联的历史典故_历史经典春联_新年的一些历史典故的春联

有“江南风流才子”之称的唐伯虎,集画家、书法家、诗人于一身,找他求字索画者络绎不绝。苏州一家珠宝店于春节开张,店老板备上一份厚礼,并在苏州最好的饭庄宴请唐伯虎,欲求其为商号题写一副春联,以附庸风雅,装点门面。酒过三巡,菜过五味,唐伯虎已是喝得面红耳赤,有些微醺。店老板看已到火候,便令仆人呈上文房四宝,请求唐伯虎赐墨宝。唐伯虎兴之所至,略加思索,提笔写道:“生意如春意,财源似水源。”此联不仅对仗工整,而且恰如其分,韵味悠长。

店老板看后却不甚满意,面露不悦之色。唐伯虎问道:“此联不好吗?”其实店老板心里想的是字数太少,唐伯虎的书法都是按字的个数卖钱,这么少的字岂不亏大了。但是店老板又不能说出真实的想法,只好说:“此联太文雅,我是个粗人,能否写得通俗一些?”唐伯虎听后,稍一沉思,遂用俗语改之,联云:“门前生意,好比六月蚊虫,队进队出;柜里铜钱,要像冬天虱子,越捉越多。”店老板看后,笑逐颜开,如获至宝。

康熙赐“福”

每年除夕,清朝的康熙皇帝都会挥毫泼墨,御书“福”字,赐给在皇宫里值班的大臣,以示对值班官员牺牲节假日,坚守工作岗位的慰问,也是对大臣们一年来的辛勤努力给予奖赏。凡是能得到康熙皇帝赏赐“福”的官员都倍感荣耀,甚至是感激涕零,所以大臣们都争先恐后去值班,想得到一纸“福”字。因为康熙的这个“福”不仅是皇帝御笔,而且非同凡响。

康熙帝八岁登基,九岁丧母,由祖母孝庄皇太后一手抚养长大,祖孙二人的感情自然非同一般。然而,就在康熙英姿勃发,大显身手的时候,孝庄皇太后却重病缠身,太医们也束手无策。康熙帝查知上古有“承帝事”请福续寿之说,遂决定为祖母请福。在沐浴斋戒三日之后,康熙帝化孝心于笔锋,挥毫而就著名的“福”字,并加盖“康熙御笔之宝”印玺,取意“鸿运当头、福星高照,镇天下所有妖邪”。孝庄皇太后自得到了这“福”字后,身体竟奇迹般康复了。孝庄皇太后命人将其刻在石碑上,日夜抚摸,祈求多福。而她最终以75岁的高龄离世,民间俱称这是康熙“请福续寿”带来的福缘。所以大臣们视康熙“福”字为宝物。康熙也为了奖励那些任劳任怨的臣子,除夕这天,专门挑选有功之臣在皇宫里值班,以便赏赐“福”字。那些得“福”的文武百官都深以为荣,无不视为至宝而精心保管。

可是,到了康熙三十年(1691年)的除夕,康熙改变了主意,不再赐福。康熙皇帝认为“物以稀为贵”,写得多了,就不值钱了,也就不再书写大量的“福”字赐给下属了。但是,康熙皇帝为了表达赐福苍生的心意,每年除夕,写“福”字斗方十幅,张贴在宫廷里,所以康熙的“福”字竟成了千古精品。康熙御笔亲题的“福”字,多以丝绢为纸笺贴春联的历史典故,以丹砂为底色,上绘金云龙纹。每年除夕,康熙写出的第一个“福”字,要挂在乾清宫的正殿,其余的几幅分别送往宫苑各处。当时,清朝宫廷内的全部“福”字,都是采用悬挂的方式,而非民间用浆糊粘贴的办法。这样既干净简便,还能重复使用,可谓环保节约。

历史经典春联_新年的一些历史典故的春联_贴春联的历史典故

郑板桥赏联扶贫

“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年少时家道中落,岁月艰辛,自幼勤奋读书,乾隆元年(1736年)中进士,步入仕途。乾隆十一年(1746年),郑板桥由范县调任潍县县令。上任伊始,正值大旱之年,由于连年受灾歉收,百姓饥寒交迫,流离失所。郑板桥大兴工役,以工代赈,招募远近受灾的饥民,修筑房舍,开凿河渠;劝说城乡富裕大户人家,打开粮仓,开设粥棚,饥民得以轮流饮食;对囤积居奇的粮商全部查封,责令他们平价出售粮食;遇有诉讼案件,则维护穷弱的利益而抑制富商。通过郑板桥积极开展的抗灾救灾,百姓得以存活下来,很多外出逃荒的灾民也都陆续回乡开展生产自救。

不觉年关已到,老百姓大多筹备年货,张灯结彩过大年。因为郑板桥是书法家,所以在除夕之夜仅带一名随从微服私访。百姓门户上都是上午刚贴上的春联,各种字体都有,琳琅满目。或龙飞凤舞、笔走龙蛇,或蚕头燕尾、古拙典雅,或飘鸾泊凤、矫若惊龙……郑板桥边走边看,不由赞叹潍县文化底蕴深厚,藏龙卧虎。当他走到一背街小巷时,发现一户人家的门上贴着一副特殊的春联,上联是二三四五,下联是六七八九,横批是南北。而且用的是蓝纸,字如春蚓秋蛇。郑板桥看了后,立即带上随从赶回县衙住所,扛上一袋面粉,拎着一包衣服和一大块猪肉又返回到这户人家。敲开门后,一个衣不遮体、面黄肌瘦的妇女迎了出来。郑板桥放下东西,说道:“东西不多,暂缓饥寒,度过年关。”妇女见状,连忙跪倒磕头感谢道:“多谢青天大老爷,救了我们一家。”

在回来的路上,随从百思不得其解,问道:“您怎么知道这家贫穷过不了年呢?”郑板桥解释说“上联‘二三四五’,单单缺少‘一’字,意思就是‘缺衣’;下联‘六七八九’,又少了‘十’字,意思是‘少食’,所以我知道这家缺衣少食。横批‘南北’,就是没有‘东西’。这家春联是用蓝纸写成,当地有个习俗,家中有人病故了,贴春联不能用红纸,要用蓝纸。刚才出来的是个妇人,可知她家的男主人已不在了。春联上的字写得歪歪斜斜,看来家中无钱,供不起孩子读书。”随从听了,恍然大悟。(郑学富)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ooktm.com.cn/zuowen/78797.html

发表回复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898-888816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