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作文网

幼儿园班级制度化生活 零点卡盟_刷学习通

幼儿中班生活常规教育的问题和策略 幼儿园中班生活常规教育的问题和策略 【摘要】: 班级是幼儿园的基本组成单位,是幼儿园组织、安排一日保教活动的重要场 所,班级对幼儿的成长和发展具有最直接的影响。良好的生活常规教育不仅有利 于幼儿规则意识的形成,还能创造良好的班级精神氛围。为了使班级的生活活动 有序地开展,班级生活常规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中班年龄段的班级生活常 规教育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根据相关的理论知识,结合具体问题,提 出相关的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幼儿园生活常规教育 中班 问题分析 策略 幼儿在家庭环境与幼儿园环境中最大的不同是幼儿在幼儿园中 需要遵守相关的规则。学前儿童阶段是人逐渐形成自己生活方式的起 始阶段,是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和培养一定行为规范的关键时期。幼儿 自从小班入园开始,就在有意无意中接受着幼儿园的常规教育,幼儿 园的每个活动环节之间紧密相连,只有做好了生活常规教育的工作, 幼儿一日的生活活动才能有序地展开。正如德国教育学家赫尔巴特在 其《普通教育学》一书中强调:“教育而不注意不守秩序的行为,即儿 童本身也不认为是教育。”[1]但就笔者观察,幼儿园一日生活常规教育 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如常规制定不符合幼儿发展水平导致幼儿不能 很好地遵守,抑或幼儿了解常规要求却明知故犯导致教师对其进行斥 责等等。

由于每个年龄阶段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不一,笔者选取了中 班进行观察,期望能从观察的案例背后探索生活常规教育的问题,结 合相关理论研究探寻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途径。 一、中班生活常规教育的问题分析 1、常规内容限制过多 在实际生活常规教育中,由于各种各样因素导致其内容的限制过 多,不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不能满足幼儿需要。就笔者观察, 比较明显的两点是要求幼儿时时刻刻保持安静以及严格限制幼儿出 现跑跳行为。在幼儿园中,幼儿一日各种生活环节中都要保持安静, 区域活动时不允许大声说话,排队时保持绝对安静,不能发出一点声 音,上厕所不能大声交谈,吃饭不允许有一点声音等,这对处于渴望 和同伴交流的幼儿来说,其实变相地剥夺了幼儿说话的权利,他们在 幼儿园里大部分时间都要保持安静,某些时候还被要求保持绝对的安 静,不允许一个人发出声音,因为一个小朋友说话,其他小朋友就会 跟着一起说,导致幼儿听不清楚教师的要求而影响接下来的活动环 此外,幼儿园会严格限制幼儿的跑跳行为,要求在教室里只能走路,不能跑或跳,避免幼儿因为跑、跳撞到了其他小朋友或硬物而发 生安全事故。排队时通常会要求幼儿一个接着一个走,或者踩着操场 上面的线走,担心幼儿因为离开队伍乱跑从而出现安全问题,有的老 师还要求先走好了线再玩游戏,只要有一个小朋友没有认真踩线走或 者掉队了,教师就不开展活动,这种常规要求严格限制了幼儿的自由, 不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

2、常规执行方式单一 幼儿园教师在使用语言进行常规教育时,使用频次由高到低依次 为提醒、威胁、表扬、禁止、批评、安慰、剥夺权利。提醒、威胁、 表扬是教师常用的方式,其它方式较少使用。教师使用这几种方式的 原因是因为能收到及时的效果,然而,这种方式运用过多的长期结果 是教师在幼儿就听话,教师不在就不听,他们是迫于教师的威严而遵 守规则。生活常规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幼儿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而 不是在大人的监督下机械地执行老师的命令,采用命令方式建立的常 规不但不能够促进幼儿内化,还会对孩子的情绪产生不良影响,当对 于孩子的压制过于厉害时还可能导致孩子的反弹,不利于班级的管 3、评价方式以负面评价为主幼儿园常规教育评价方式中,教师多采用负面评价,较少采用正面 评价。对于幼儿而言,长期处于负面环境会影响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 也会影响到自我意识的形成。在幼儿园,许多捣蛋分子是由于经常违 反常规遭到老师的批评和否定,自我意识产生了矛盾而导致儿童暂时 性的习得性无助,而最终形成消极的自我概念,认为自己就是坏孩子, 最终变成了问题儿童。教师如果在幼儿园常规教育中对幼儿多采用正 面评价,可以促进和激励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幼儿获得成就感、 充满信心,保持愉悦的心情等等。

反之,教师的负面评价有可能会使幼 儿自信心下降,让幼儿有挫败感,诱发幼儿不良情绪等,其副作用是不 可低估的。所以教师在实施常规教育时应多采用正面评价,少用负面 评价。 二、生活常规教育问题的原因分析 幼儿园常规教育问题的原因分析通过对幼儿园生活常规教育过 程中的具体内容、常规教育的性质等方面的分析讨论,结合对幼儿教 师的访谈,导致幼儿园常规教育问题的原因主要有: (一)班级外部因素 1、幼儿园班级规模较大 《幼儿园工作规程》规定:“幼儿园每班幼儿人数一般为小班(3 周岁)25人,中班(4 周岁)30人,大班(5 周岁至6 周岁)35人,混合班 30 人。学前幼儿班不超过 40 人。”[2]笔者所 带班级中班有34 个小朋友幼儿园班级制度化生活,两位教师和一位保育员,幼儿园教师实 行半天工作日的上班方式,即老师的上午班时间为7:30—15:30,下 午班的老师从9 点钟上班一直到幼儿离园,中午守睡由上午班的老师 完成,而往往一位老师当班时,另一位老师还需处理各种例如备课、 教育笔记、班级环境布置等各类事情。当上午班的老师离开后,就相 当于一位老师和一位保育员要照顾34 位小朋友。 两位老师需要对如此大规模的班级进行保教活动,没办法做到照 顾到每一个幼儿的个性差异。

幼儿园班级制度化生活电子书_班级园制度化幼儿生活活动方案_幼儿园班级制度化生活

为了维持活动的有序性,教师就会寻求 对集体简单而高效的方式来进行常规管理,如此一来,幼儿教师难免 会采用比较过激的生活常规教育方式,例如强制性的要求、对幼儿较 凶的态度、对幼儿自由的严格限制等。 2、班级教师调动频繁 教师调动频繁一方面对于幼儿有较大影响。幼儿园是幼儿在家庭 外的第一个较大集体环境,幼儿在幼儿园中会逐步将对于父母的依恋 转移到老师身上,从而帮助幼儿迅速地适应集体生活。教师频繁调动 肯定对于幼儿的发展不利,一方面幼儿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适应新老 师,逐步消除新旧老师在性格、教学风格等方面的差异带来的不适应。 另一方面由于教师更换导致常规要求不一、常规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得 不到保持等因素也会导致幼儿对常规要求无所适从。 3、家庭教育的影响 “在家庭教育中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良好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非 常重要。幼儿与家长的血缘关系,家庭成员之间在时间与空间上密切 接触,显示着家庭教育的不可替代性,家庭主要在日常生活中进行教 育,可以随时随地、潜移默化地感染和影响幼儿。”[3] 一方面,家长在家庭教育中意识到生活常规的重要性,有意识地 培养孩子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但还存在要求不到位,“时严时宽”的 现象和教育内容片面的现象。

现代家庭是典型的“四二一”家庭结构, 使我们的孩子在家庭生活中被置于核心地位,父母和祖父母在家庭教 育中遇到的最大困惑也是爱与教的纠结 。在家庭教育中,往往隔代教育与父母教育之间的分歧较大,即父母对于孩子严格要求,但祖辈 对于孩子则比较溺爱,对于孩子的衣食住行一手包办,导致孩子在幼 儿园养成的良好生活常规经过一个寒假或暑假后又变回了原样,出现 了玩具玩完后不记得收拾,吃饭乱撒饭菜,注意力不集中等等问题, 这种幼儿园的要求与家庭要求不一致的做法不仅不利于幼儿良好生 活习惯的养成,也不利于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此外,有的父母对于幼儿进行生活常规教育的内容较为片面,往 往根据自身主观判断教育幼儿,具有很大的随意性,缺乏对于常规教 育内容的科学的认识。“调查表明,71%的家长缺少幼儿心理学的知 识,53%的家长缺少幼儿教育学的知识,67%的家庭父母教育孩子的图 书不足10 本,其中10%的家庭一本也没有。父母对孩子施教的方法主 要是从长辈、同事身上传承、习得的,因而不免陈旧落后、脱离孩子 实际、不敷效用”。[4] 案例一:某小朋友家长认为,孩子入园较迟不是什么大事,他不 想去上幼儿园就可以不去,于是幼儿经常临近中午了才入园,平常孩 子不想上幼儿园了家长就随意找个理由给幼儿请假。

幼儿园班级制度化生活电子书_班级园制度化幼儿生活活动方案_幼儿园班级制度化生活

孩子在幼儿园阶 段由于家长的随性教育使得他认为上学是件很随意的事情,自己可以 想不去就不去,结果到了小学孩子不想上课时便在家里哭闹,家长费 了很多精力和时间也没办法纠正孩子的行为。 另一方面有部分家长并没有意识到家庭教育中生活常规教育的 重要性,没有认识到学前儿童阶段是幼儿各种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期, 因此对于幼儿生活习惯的培养并不在意。还有些家长认为把孩子放到 幼儿园里面后,管理好孩子是老师的责任,孩子没教好是老师的原因 从而推脱自身的责任等等。以上这些家庭教育问题都会影响到幼儿良 好良好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的养成,也会对对幼儿整个班级的生活常 规管理造成影响。 (二)班级内部因素 1、教师观念的制约——生活常规教育的管理价值与人文价值 良好的生活常规教育本身就是一种管理,常规教育中的各种规则 与秩序的建立规约了儿童在幼儿园的活动,促进了幼儿园班级一日生 活活动的有序展开,也给幼儿提供了一个整洁有序的生活环境,有利 于幼儿的健康成长。而生活常规教育的人文价值则体现在幼儿在教育 中规则意识的形成,主体性得到尊重等方面。但生活常规教育的这两 方面价值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往往厚此薄彼,甚至于走向两个极端,只 看到其中一种价值,而这两方面的失衡都会导致生活常规教育出现问 首先,部分教师看中生活常规教育的管理价值,认为“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尤其是中班的幼儿活泼好动,攻击性行为较多,教师管理 稍微松懈,就有可能发生打人、咬人、踢人、大声吼叫、摔打东西等 具有安全隐患的行为。因此她们给幼儿制定了较为严格的活动规则, 如排队时站成一条线,一个跟着一个走以免幼儿掉队;吃饭前小脚放 进桌子里,小手放在小腿上以免幼儿拿着勺子和碟子玩耍弄伤自己或 他人。生活中也常常用各种强制性的方式训练幼儿的常规,将常规教 育完全当成了一种管理手段,其结果必然会导致幼儿的思想、行为受 到严格限制,幼儿变成了只会听老师话,机械执行命令的被管理对象, 而不是具有一定独立思想和个性的个体,长此以往也不利于班级良好 精神氛围的建设。 与此相反,过于注重常规教育的人文价值而缺少对于幼儿的约束 也不利于良好生活常规的建立。近年来,由于主体性教育的提出,越 来越多的教师和家长提倡给幼儿更多的自由和活动空间,尊重幼儿的 个性发展。尤其是新任教师更强调让幼儿自由发展,尊重幼儿的个性 差异,在活动之前没有任何要求,忽视了对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新 任教师对幼儿的常规管理经历了从自由型常规管理到说教型常规管 理的转变。”[5]新任教师往往也没有意识到生活常规培养的重要性,更 加注重教学常规的培养而忽略了一日生活环节中常规教育的渗透,导 致各个生活环节之间衔接不够紧密,部分幼儿消极等待不知道该干什 么或者在户外活动时过于兴奋,活动场面混乱。

幼儿园班级制度化生活_班级园制度化幼儿生活活动方案_幼儿园班级制度化生活电子书

过于注重常规教育的 人文价值而忽略对幼儿的约束既会使幼儿养成自由散漫的不良习惯, 也不利于整个班级秩序的建立。 2、个别教育问题 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每个幼儿的性、气质各有差异,有调 皮捣蛋的孩子,有注意力不集中,倾听意识不强的孩子,还有攻击性 行为较多的孩子等等。调皮的孩子可能不听你“指挥”,并影响其他的 幼儿的情绪和行为;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可能做事慢吞吞,老师的要 求没有注意听清,往往做事吊在末尾;攻击性行为较多的孩子一则容 易使幼儿出现安全问题,也导致幼儿的告状行为多。而幼儿的情绪和 行为是容易感染的,所以一个幼儿的不良行为可能导致多名幼儿的 “跟风”,对整个班级的常规建设产生不良影响。 案例二: 我们班上有一个小孩子,经常带着几个小孩上课的时候往床底下 钻,或者跑到阳台上去然后把阳台的门关上,几个小朋友就在阳台上 玩。有时候午睡的时候他在床上玩玩具,老师一碰他就会哇哇大叫, 把其它幼儿吵醒,我们只能跟他好好说,然后跟家长联系,但他的家 长根本不重视这个问题,我们跟他反应情况后反倒说我们没带好。老 师说:虽然说我们要秉持着以幼儿为主体的教育观,以及尊重幼儿的 个性发展,但是遇上这样的幼儿还是很头疼,因为他不仅自己不听话, 还会影响班上其它的幼儿。

如果有三个老师的话我们会专门安排一个 老师陪着他,但有时候如果只有两个老师,像他这样的情况根本管不 过来。 从以上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个别幼儿教育问题会影响到整个班 级的常规建设,主要表现在幼儿辨别是非的能力差,好模仿,他们会 从不良环境因素中习得一些不良行为反应,而且往往意识不到所模仿 的行为是错误的,只是纯粹为了“好玩”;教师由于没有过多精力与时 间长期花在一个幼儿身上,导致幼儿的情况时好时坏;家庭教育的缺 失与家长的不配合对于个别教育是很大的阻碍,从而影响到整个班级 的常规教育。 四、中班生活常规教育的策略 1、幼儿园改善管理 幼儿园人员频繁调动主要有两大原因:一是幼儿教师尤其是目前 主要的民办幼儿园工资普遍偏低,多数幼儿教师工资低于两千;二是 工作压力及强度并不小。幼儿园在应当营造一种和谐、愉悦的环境, 给老师工作的安全感,想办法留住老师以免老师频繁更换。幼儿园在 人员安排上充分考虑教师性格,能力等方面的因素对于搭配的影响, 使主配班老师能相互学习,相互进步。除此之外,管理者通常将教师 的常规管理效果作为教师常教育的衡量标准和总体评价的指标之一, 在这样的评价标准之下,教师就会过分关注常规教育的短期目标,即 幼儿的顺从和听话,班级活动有纪律,有秩序,从而忽视了教育的过 程与策略,过多地注重效率和结果。

幼儿园班级制度化生活电子书_幼儿园班级制度化生活_班级园制度化幼儿生活活动方案

所以,管理者在关注教育结果的 同时,更需要关注的是教师的教育过程,不仅仅以教育的结果评价教 师的成果。 2、树立正确的生活常规教育理念 (1)树立以幼儿为本的思想 幼儿园生活常规教育的目的除了使一日生活活动有序地展开,更 重要的使幼儿在互动过程中逐步建立起自我管理意识和规则意识,其 最终目的是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一方面,教师应当制定符合中班 年龄段幼儿的生活常规,避免由于常规要求过高幼儿达不到产生失落 感。此外,教师也不宜向幼儿提出过多不必要的常规,在向幼儿提出 要求之前,应该站在幼儿的角度考虑,常规的提出是否符合幼儿的内在 需要。 另一方面,尊重个性发展差异,对个别幼儿进行个别教育,幼儿 园师作为幼儿活动的合作者、支持者和引导者,应当尊重其个性发展 差异,考虑个体的年龄、性格、家庭环境等因素的差异对其常规遵守 情况的影响。《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教育应重在幼儿的 人格和权利,重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6]幼儿园几乎每个 班级中都会有较为特殊的儿童,有的甚至发生幼儿打骂老师的情况, 遇到此类情况是教师首先应当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不排斥、不忽视 此类儿童的教育,然后立足于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找出解决方法。

(2)发挥幼儿的主观能动性 在生活常规的制定中,更多考虑的角度是方便教师的管理,较少 考虑到幼儿主观能动性在其中的作用,而中班幼儿的任务意识和责任 意识开始萌芽,开始能够接受任务幼儿园班级制度化生活,并对其产生了最初的责任感。发 挥幼儿的主观能动性一方面让幼儿参与班级规则的制定,使他们从内 心接受规则,另一方面让幼儿参与规则的维持中来,充分利用幼儿萌 发的责任意识实现一定程度上的幼儿自我管理和同伴管理,这样既有 利于幼儿责任感和规则意识的培养,也有利于减轻教师的工作量。教 师在生活教师可以根据班上实际情况实施各种发挥幼儿主观能动性 的生活常规管理策略,例如值日生轮流制度,从周一到周五每天固定 幼儿进行值日,明确值日生的任务例如叠毛巾、摆椅子等等,让幼儿 乐于接受任务的同时提升自己的责任意识。 (3)保持一致性和稳定性 常规的一致性是指班级各位教师对幼儿的期望和提出的要求要 保持一致,让幼儿面对不同的老师时也知道自己该怎样去做。即针对 同一个问题,班级中的三位老师都要让幼儿遵循一定的规则,例如起 床的时候中班应该不吵不闹,快速地穿衣服起床,如果不同的老师要 求不一样或没有要求,势必会破坏常规的一致性,给幼儿造成困惑,不 利于幼儿将规则内化。

幼儿园班级制度化生活_班级园制度化幼儿生活活动方案_幼儿园班级制度化生活电子书

此外常规的稳定性是指教师对于常规的执行保持稳定,每天对于 幼儿的要求一样,不能随时更换常规;对每个生活环节的常规要求保 持连贯,不要随意变换其要求。例如用餐环节中要求幼儿用餐后先用 毛巾擦嘴,然后用水杯漱口,那么每天当中都应当是同样的要求,不 能随意变换顺序或没有要求。常规的制定应该具有相对的一致性和稳 定性,不能搞多重标准,也不要随时变更要求,稳定且持续不断的的 生活常规教育会让幼儿形成一定的生活秩序。 3、采用多元化生活常规教育方法 (1)认知方式 从认知角度引导幼儿理解规则,并用幼儿乐于接受的方式执行规 则。“纪律实践是一种独特的事物,具有自身的发展规律和独特价值,是 一种独立的活动。它既不是教学工作的一部分,也不能等同于管理,而 是一种教学活动,是整个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7]教师可以将生活常 规与教育结合起来,用幼儿平常在教学活动中学到的音乐、儿歌、听 说游戏、手指游戏、角色游戏等多种方式引导幼儿理解规则、执行规 则,有意识地运用到生活环节的衔接中去。 (2)移情练训法 “移情”亦称情感移入或情感转移,它是指对他人在某一特殊情境 中情绪情感体验的理解和分享。它包含识别他人的情绪,其次能感受 他人的情绪和情感状态,即将自己进行角色转换,设身处地地为他人 着想。

在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故事、情境表演等形式让幼儿去理解 和分享别人的情绪体验,使幼儿在实际生活中主动地,“习惯性”地区 理解和分享别人的情绪体验,然后引导幼儿做出有利于他人的行为。 (3)榜样示范 榜样示范是运用正面或反面的榜样为幼儿树立正确的道德行为 规范和行为准则,寓浅显的道理于榜样事件之中,为幼儿提供正确的 范型,引起幼儿模仿。在幼儿的生活中,榜样是多种多样的,可以发 生在幼儿身边,也可以在文艺作品中,也可以是成人榜样,教师在进 行常规管理时可以有意识地巧用榜样法。例如做操的时候,可以让做 得好的幼儿跟老师一起在前面带操,这种方式比批评幼儿做操不认真 的效果强多了。 (4)行为练习法 行为练习的目的在于强化幼儿正确的道德认识,使幼儿正确的道 德行为转化为良好的习惯。行为练习包括自然生活环境中的练习和特 意创设环境中的行为练习。前者在有了教师与同伴行为示范的基础 上,幼儿进行充分地常规练习也是十分必要的。例如,可以以游戏的 形式,给娃娃穿衣练习幼儿的穿衣能力,筷子夹弹珠、勺子舀豆子练 习使用筷勺的能力。此外,教师在幼儿平日的生活活动里,应给予幼 儿充足的自理时间,幼儿能够自己做到的事情就要让他们坚持完成, 每天的练习能促使幼儿最终养成良好的生活与行为习惯。

4、创造适宜的环境氛围 (1)创造良好的物质环境 班级的物质环境包括班级环境布置、幼儿活动材料的提供和幼儿 的活动环境等等。教室环境的布置,包括教室的装饰、座椅的编排、 区角的空间等都会影响到幼儿的生活常规。例如,在区角游戏中材料 的提供如果不能吸引幼儿的兴趣或材料过少,就很容易引起幼儿下位 四处走动从而违规。 此外,还可将文明、正确的行为制成图片,例如在图书角张贴保 持安静的手势以及用完书后及时放回书架的图片。教育学家杜威说过: 要想改变一个人,必须先改变环境,环境改变了,人也就改变了。环境是 一个隐性的教育方法,因此,教室环境的布局和布置的合理,也能够 潜移默化地提醒幼儿班级内的常规,促使他们自觉地遵守常规。 (2)创造良好的精神环境 班级的精神环境主要是指人际关系的氛围,包括教师与教师之间 的关系,教师与幼儿的关系,幼儿同伴之间的关系等。[8]教师应当学 会站在幼儿的角度,了解并尊重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和需要,建立起 和谐、平等、安全的环境。例如当幼儿出现违规行为时,教师应当及 时了解幼儿出现违规行为的原因,并从自身及幼儿等多种角度分析情 况,而不是一味地批评幼儿的行为,剥夺幼儿的说话权利,让幼儿长 期处于压抑的氛围中。

如果在幼儿园活动规则习得过程中,教师的角色仅仅是一个控制 者,一味地强迫幼儿遵守各种规则,那么幼儿解释自己的服从行为时只 会“因为老师让我这样做”而不是“因为我认为这样做是对的”。 建立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相互平等的师幼关系,能使幼儿感到安全、温暖 以及被尊重和理解,只有幼儿的需要得到满足之后,才能更好地配合 常规教育。 5、以正面评价为主 在常规教育中教师应该多以鼓励、表扬、赞许等正面评价为主, 尽量少用负面评价。每个人都渴望别人的肯定,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 曾说过:”人最本质的需要是渴望被肯定。在常规教育中,教师的正面评 价,会使幼儿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发挥幼儿的积极性,发挥幼儿在以 后常规教育中习得的能力。所以教师要做幼儿生活的细心观察者,当 幼儿有进步时就给予其正面评价,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会心的微笑 都能让幼儿获得自信心,安全感,从而更能巩固幼儿的正确行为,激 发幼儿的学习动机。 除此之外,当幼儿违反常规特别是出现严重的行为、安全问题时, 教师对其进行及时、适当的批评是合乎情理的。但批评对于不同年龄 的幼儿可选用不同的方法。中班的幼儿自我意识已经萌芽,从关心的 角度批评比直接的批评更加有效。

而建立在教师长期、连续观察的 基础上的批评,会使批评更有针对性,不至于误解幼儿或对幼儿进行 妄加指责。 【参考文献】 [1]张焕庭编: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267.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教育委员会令:幼儿园工作规程,1996,1. [3]王劲松、蔡迎旗.:幼儿园班级管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136. [4]李生兰:独生幼儿家庭教育的问题与对策[J],江西教育科研1994.5. [5]朱文珊:幼儿新任教师职业适应的现状研究——以长春市五所幼儿园为例 [D].2013.19.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江苏:江苏教育出版 社.2002.6. [7]姜锐:教师应对幼儿违纪行为的现状分析及策略研究[J].江西师范大学.2010. [8]唐淑、虞永平:幼儿园班级管理[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170.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ooktm.com.cn/zuowen/77690.html

发表回复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898-888816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