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作文网

唐代诗论 吾爱辅助网_抖音号出售网站10元

浅论诗主情与诗言志

诗孕育于我们先祖每日的劳作之后的且歌且舞中,原本就是歌。可以说,当人类的祖先还没学会用复杂的语言表达完整的思想时,他们就开始歌唱了。而歌正是心的语言。在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序言中,古人是这样说的:“诗者,志之所在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这就是说,诗歌是表达人的志向和怀抱的。一首诗就是来自心灵深处的涛声。

不少诗评诗话在论及诗的产生与作用时,如上述引言,经常提到“情”与“志”,或曰“诗言志”,或曰“诗主情”,但对“情”与“志”从来没有一个清晰的论述。或许在古人看来,二者原本就是一个概念;也或许给二者下一个准确而截然有别的定义是不容易的,这一点有些像林庚在为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所作的序中所说:“中国是诗的国度,诗的奥秘历来为人所乐道,而诗的艺术真谛又往往在可谈与不可谈之间。”

那么,诗歌中的“情”与“志”究竟有着什么样的关系呢?它们是一致的抑或是对立的?有无区别?真的就如人们所说的“诗无达诂”,千言万语,未穷其情;诗学美学,难尽其意吗?笔者不揣浅陋,结合一些例子,谈一下自己的认识。

我们先看下面几个例子: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诗经·秦风·无衣》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出塞二首之一》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身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唐代诗论解读诗歌_唐代诗论有哪些_唐代诗论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过零丁洋》

万里乘风去复来,只身东海挟春雷。

忍看图画移颜色,肯使江山付劫灰。

浊酒不销忧国泪,救时应仗出群才。

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

——秋瑾《黄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见日俄战争地图》

《无衣》堪称是一首抵抗敌人的军歌。“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只两句话,就把“我”和“子”衣着相共生死相依的战友之情烘染出来了。若说这两句是抒情,那么后三句就是言志了:我们拿起武器,与敌人进行战斗。

诗家天子王江宁的这首“秦时明月”,被后人誉为唐代七绝的压卷之作,更是古代边塞诗的代表作。《出塞》起句便气象不凡,诗人以精炼的笔墨,勾勒出一幅明月雄关的边城图景。秦汉二字的点染,突出了山河的神圣,于苍茫、悠远中多了一份历史的庄重。见月想秦,凭关忆汉,读者何尝不能读出戍边将士们一片拳拳报国之心呢?第三、四句,诗人借典明志,表现了关切国家命运的心愿和政见。诗人希望朝廷选贤任能,起用像飞将军李广这样的良将,以抵挡异族。这是希望,也是讽谏,也是因壮怀难酬的愤怒倾诉。

文天祥的《过零丁洋》,情与志体现的非常鲜明。山河破碎,身世浮沉,惶恐滩头,零丁洋里,这些带血滴泪的语言,流露的是一个穷途末路的英雄其复杂的心情——无限的哀痛,万分的悲愤与不尽的孤寂。尾联反笔一振,用“人生自古谁无死”的强烈反问,和“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坚决誓言,表明了自己为国捐躯、视死如归的崇高志向,将“情”升华为“志”。

唐代诗论_唐代诗论解读诗歌_唐代诗论有哪些

秋瑾的这首“万里乘风”,表现了女侠奋济时艰、反帝救国的革命豪情。诗中有几个字,极具表现力,可谓掷地有声。如第二句的一个“挟”字唐代诗论,充分显示出了诗人的豪气与英姿;第三句的“忍”字与第四句中的“肯”字,更是诗人满腔愤慨的流露。最后两句的“拼”和“须”二字,笔力万钧,是战斗的号角,是报国的宣言。整首诗,一气贯通,纵横磅礴。

从上面的例子可知,“情”与“志”是融为一体的,可以说,情中有志,志中有情。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出,“情”与“志”是存在着阶段性的。从上述例子看,诗人都是先言情后言志的,说明情的发生是在志的形成之前的。这是符合人的感情思想之发展规律的。通常,诗人受到客观事物的激荡,有所感受,引起“情”的迸发,于是紧跟着就产生了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意见,也就形成了“志”。由情到志,是一个思维发展的过程两个阶段,两者是统一的,是密不可分的。

须指出的是,有些诗“情”的表现明显一些,而“志”的表现则隐晦一些。但是,我们若细心去品味,字面下所隐藏的“志”,并不难发现。如五代翁承赞的《书斋漫兴》:“池塘四五尺深水,篱落两三般样花。过客不须频问姓,读书声里是吾家。”环境清雅,书声琅琅,暗喻的是诗人高洁的情怀,是诗人不流凡俗的作为。再如宋杨万里的《送傅山人二绝句》其一:“江山有约未应疏,浪自忙中白却须。我昔属官今属我,子能略伴瘦藤无?”这不仅仅是一张邀请函,也是诗人向往自然,追求自由的宣言书。是抒情,更是言志。

诗词的融情入境与含蓄之美

诗贵含蓄,情忌直说。

诗言志,无情不能为诗。诗需要景,无景则情无所依。诗若单纯写情,就像一棵树不长绿叶,形象干枯;诗若单独写景,则像一个草人穿上华丽的衣裳,灵魂却无。融情入景,把二者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才能把读者带入一个美妙的诗的境界。

我们看一下中国诗的特点。 “西方诗以直率胜,中诗以委婉胜;西诗以深刻胜,中诗以微妙胜;西诗以铺陈胜,中诗以简隽胜。”朱光潜先生三句话道尽了中西方诗的差异,也高度概括了中诗的特点——委婉,微妙,简隽。这六个字,再浓缩一下,就是两个字——含蓄。

钱钟书先生在《谈中国诗》中说,相对于西方洋洋洒洒的诗歌“巨厦”而言,中诗是“微雕”的艺术。诗体的限制,正好让诗家们在有限的字数里寻找无限的意蕴,“言有尽而意无穷”,“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这种诗学精神具有暗示性的特征,是中国诗人所追求的“含蓄之美”之所在。

美国汉学家斯蒂芬·欧文的观点,代表了西方人对中诗的理解:中国诗人擅长谜一般的含蓄陈述——在情感表达上遵循抑制法则,寥寥数笔往往描绘出一种感情充沛的境界,读者需去寻绎字面下隐藏的真意。 林从龙先生在《诗苑寻芳》谈到这一点时,以《诗经·采薇》中的四句诗为例:“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他说,从表面看,这四句话是写景;但字里行间,却饱含着戍边士卒深沉的感情。前两句抒发了征夫背井离乡时对亲人依依不舍之情;后两句则反映了征夫沙场归来时的颓唐晚景。诗含蓄,深沉。景语即是情语。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是脍炙人口的抒情佳作。起句点题,第二句是诗人无限羁思离愁的集中表达。“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巴山,古为蛮荒之地,凄凉之地,官员被贬谪之地。诗人此时身在异乡,远离故土,思念之愁,寂寞之苦,日日夜夜无不噬啮着他的心灵。因此,只“巴山”二字,已让读者咀嚼到了诗人一腔的孤寂与郁闷。“自古逢秋悲寂寥”,而从后五字中的一“秋”字,我们可以想象出,在秋风萧瑟、黄叶飘零的季节,诗人犹羁旅天涯,归期遥遥,内心的苦楚可想而知了。但这些信息只是“地点”与“时间”,惹人愁思的、令人肝肠寸断的是“夜雨”,是“秋水”。

漫山连绵的夜雨,倚窗无寐的旅人,一池高涨的秋水,寥寥几字,让我们如临其境唐代诗论,所表达的愁怨,亦感同身受。夜雨是愁,秋水也是愁;夜雨无尽,愁亦无尽;秋水在涨,愁亦在涨。诗句深婉,含蓄,隽永。不着一“愁”字,而字字是“愁”。

唐张继的《枫桥夜泊》更是运用“情景交融”艺术手法的典范。

诗人羁旅异乡,夜泊霜江,一轮惹人愁思的秋月刚要落下山去,栖乌乍起,并伴之几声凄厉的啼叫。本来已是夜寒逼人,难以成眠,此时更孤寂难耐了。但张继描绘景致的诗笔并未至此而止。几处光焰闪烁的渔火,渔火映照下的红叶稀疏的枫树,与前面句中的残月、惊乌,组成了一幅有声有色、有静有动的画图,而这些景物无一不使“船”中“客”黯然神伤。一切的“景”都与“情”联系在一起。

若按绝句“起承转合”的写作技巧,前两句“写景”,后两句就要转到“抒情”上来。如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再如贾至“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但张继则继续写景,于是就有了使这首诗成为千古绝唱的后两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两句字面上看,全是写景,但细致分析一下,就可窥其中奥妙:夜半,表面是指时间,实际则暗指了诗人夜半尚未入眠的状态;客船,则表明人在旅途。夜半的钟声是凄清的,是令人神伤的,从遥远的寺庙中一声声地荡来,带给一位异乡的游子,可谓是温柔的伤害!

优秀的诗人,多是借景抒情、融情入景的行家里手。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高适《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武元衡《春兴》:“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满洛城。”李群玉《九子坂闻鹧鸪》:“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行。正穿屈曲崎岖路,又听钩辀格磔声。曾泊桂江深岸雨,亦于梅岭阻归程。此时为尔肠千断,乞放今宵白发生。”

苏轼评王维的诗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画即指景;画中有诗,诗即指情。情景交融,水乳难分,自是诗中上品。

诗词艺术中的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是诗词艺术中最常见的表现形式之一。但我们平常只认为,那些以松、以竹、以梅、以菊、以莲、以蛟龙、以苍鹰为比而咏者,方属于托物言志之类,实在是狭隘的认识。一首诗,一阕词,其每一个字眼,或者说每一个意象,在圣手大家手下,无不是他情感的反映和精神的寄托。

清代著名文学家、文艺评论家刘熙载在《艺概·诗概》中所说的“借端托寓”即指“托物言志”。端,原意是开端开始,转指原因与事物;寓,原意是居住,转指寄托。刘熙载曰:“以鸟鸣春,以虫鸣秋,此造物借端托寓也。”造物即造化,也即是大自然。他认为,大自然是托鸟鸣,来告知世人,春天来了。

“春来”即是“志”,是大自然的“志”,“鸟鸣”,即是“物”,即是“端”。当然,大自然“托物言志”的“物”是丰富多样的,“春到人间草木知”,草萌,花发,莺啼,燕语,皆是春天的歌唱,春天的舞蹈;而花谢,霜飞,洞庭木落,衡阳雁去,则是秋临人间的征兆,是秋的思想,秋的行动。

在古典诗词中,作者往往借助与季节、时辰、地域、时代等有关的事物,也即“端”,来表达后者。这使作品更丰润,更形象,更含蓄,更委婉,更具有诗的韵致。我们在欣赏一首作品时,如从此处入手,就可以轻松地捕捉到文字下面隐藏的意趣和主旨。试看以下四例:

唐代诗论解读诗歌_唐代诗论_唐代诗论有哪些

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唐·李益《写情》

茨菰叶烂别西湾,莲子花开犹未还。——唐·张潮《江南行》

戍鼓一声帆影尽,水禽飞起夕阳中。——唐·赵嘏《西江晚泊》

白水满时双鹭下,绿槐高处一蝉吟。——宋·苏轼《题真州范氏溪堂》

在第一例中,明月往往是指惹人相思教人无寐的事物,可主人公却说从此不再倚栏相望了,任其步出东山,影沉西楼了。为何?夜夜相守,所思念的人并没有从月光里飞来,她(或他)的希望已经破灭了,愁肠百折的深情皆在寥寥数字之中。“明月下西楼”,一个“下”字,表明了主人公每每是从月之初升守至天将达曙的。不深究,是难以窥见作者之匠心的。

在第二例中,“茨菰”是水边生的一种可食的植物,亦称慈姑,言其如慈姑之乳诸子,故以名之,用以代指独守空房的女子是再恰当不过了;“莲子”在古诗文中是一直与“怜子”或“恋子”是同意的。茨菰叶烂在秋末,莲子花开在夏时,既交待了离别的季节,也表达的天各一方已是寒暑相易,一年过去了。但若认为“叶烂”、“花开”只是表明季节,理解尚为肤浅。要知道,这简简单单的字眼里,所蕴藉的思念,其浓烈,其缠绵,时如叶落让人无奈,让人绝望,又时如花开令人振奋,令人重生。

再看第三例:戍鼓是与战争有关的,在古诗文中,与烽火、羽檄、画角、戎马、旌旗等意象同类。以“残星数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而名于当世的赵嘏所处的时代,正是唐帝国走向衰败的时候。“戍鼓一声”,已让时空充满肃杀的气氛。而“夕阳”在古典诗词里则往往又是衰落的象征,这与李商隐“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中的“夕阳”有着相同的含义。“帆”表明人在旅途,“帆影尽”表明诗人也与无数的征人羁客一样乃栖身他乡。那“水禽”又象征着什么呢?那是诗人孤独的身影,那是衰世飘零的生民,更是诗人此时一腔的愁绪。有赏析说,诗人独立江畔,远望帆尽江空,日落鹜起,有着说不出的喜悦与舒畅,这恐怕远离了甚至背离了诗人的本意。我们应该了解,赵嘏虽有才名,但入仕较晚,此前一直如当年的老杜一样,混迹京师,“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会昌四年进士及第后,也仅当了一个相当于今天副县长的渭南尉的九品小官,年四十余即死于任上,一生之不得志可想而知。

在最后一例中,“鹭”与“蝉”这两个意象需特别注意,因为这里的“鹭”不是凡鸟,“蝉”亦非凡虫。先说“鹭”,在古人眼中,“鹭”与“鸥”与“鹤”同是高洁的象征,多喻隐士逸人,“鸥盟”、“鹤子”为常见的典故;“蝉”,古人更多有咏之,也是高尚纯洁的象征。虞世南有:“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骆宾王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可见“鹭”与“蝉”二字,并非作者信手拈来,而是深有用意。如此,明白了“端”,即明白了所托所寓所言:一个身居绿槐深处,时见鹭飞、时闻蝉唱的隐士形象就出现在我们面前了。

当然,也有整首诗只刻画了一个事物的,作者即借其作“端”,以寓其志。这样的例子亦很多:

流莺漂荡复参差,渡陌临流不自持。

巧啭岂能无本意,良辰未必有佳期。

风朝露夜阴晴里,万户千门开闭时。

曾苦伤春不忍听,凤城何处有花枝。

——唐·李商隐《流莺》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为尘碾做泥,唯有香如故。

——宋·陆游《卜算子·咏梅》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明 于谦 《石灰吟》

李商隐是晚唐与杜牧齐名的大诗人,但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中,“一生襟抱未曾开”。在《流莺》一诗中,诗人以流莺自喻,托流莺言志,抒发了自己的不幸遭遇和深情苦志。整首诗“物”与诗人的情思心迹非常切合,读来哀婉动人。

陆游的《卜算子·咏梅》 ,语切境真,意味深隽 , 是咏物诗词中的绝唱。处在人生的低谷的词人笔底的梅花却是一副傲然不屈的姿态,这自然是暗喻自己不幸的遭遇、高尚的品格和坚贞不屈的精神。

于谦的《石灰吟》也是咏物诗中的名篇。于谦以物明志,在诗中热情赞颂了石灰清白的品格和不屈的精神,表达了对石灰般高尚的气节和坚强意志的无限钦慕和向往。这首诗虽是作者年轻时作品,却是作者为官清正、不畏强暴的生命写照。 河南鹿斌

栗城诗社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ooktm.com.cn/zuowen/77020.html

发表回复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898-888816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