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作文网

谜语 谚语 歇后语 卡盟微信投票_cf3月灵狐者的约定

第十三章少数民族民间谚语、谜语和歇后语【学习提示】谚语、谜语、歇后语是特殊的民间文学样式,以内容深刻、短小精悍、语言简练为主要特征。谚语是各族人民生产、生活和斗争实践经验的高度概括;谜语是人们的聪明才智和高超的语言艺术的生动体现;歇后语是运用比喻、双关、谐音等修辞手段表情达意的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学习本章,应掌握少数民族谚语、谜语、歇后语的主要内容和类别,了解这些特殊文学样式的艺术特征。第一节少数民族民间谚语谚语的含义我国各少数民族的谚语异常丰富,它是人们的生产、生活和社会斗争实践经验的结晶,是民族民间文学宝库中的粒粒珍珠。谚语植根于民间,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早在夏朝时期,就有了“夏谚”。在先秦的《易经》、《诗经》、诸子著作以及少数民族的史诗中,都保存有丰富的古代人民的谚语。谚语从实践中产生,也在实践中发展。今天,新的谚语还在不断地产生。关于谚语的含义,古人曾作过种种解释。《礼记》:“谚,俗语也。”《说文解字》:“谚,传言也。”《汉书五行志》:“谚,俗所传言也。”《国语》“越语”韦注:“谚,俗之善谣也。”《文心雕龙书记》:“谚者,直语也。”这些解释,虽有些道理,但不甚准确,且与俗语、谣语等形式混同起来了。

根据谚语的性质和特征,我们认为,谚语是劳动人民用精炼的语言、固定的语句,总结生产斗争、社会斗争和生活经验的语言艺术结晶,它是通俗而又富有哲理和教育意义的民间传言。少数民族民间谚语的内容与这类谚语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几乎涉及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关于它的分类,各家说法不一。我们从其内容出发,将它分为六类,即农业谚语、社会斗争谚语、交际谚语、道德谚语、学习谚语和生活谚语。农业谚语。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谜语 谚语 歇后语,自古以农为本,以农立国。广大劳动人民在几千年的生产实践中积累了无比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许多是以农谚流传下来的。另外,我国地域广阔,自然条件复杂,作物品种繁多,这也是农谚无比丰富的原因。农谚大多数是经过广大劳动人民长期实践,不断修改,反复验证过的科学道理。许多农谚至今还指导着农业生产活动。农业从广义上来说,包括农、林、牧、副、渔和农业气象等方面。俗话说:“民以食为天”,“粮食是宝中之宝”。自古以来,各族劳动人民都十分看重粮食,爱惜粮食。为了收获更多的粮食,必须珍惜种子,培育好良种。下面这些谚语就是很好的说金子银子像石头,大麦小麦是粮食。(哈萨克族)饿死不吃谷种,馋死不吃菜秧。(壮族)秧好谷穗大,母胖儿健壮。

(布依族)农业生产的时令很强,时间就是命令,误了时令,就误了一年的收成,甚至造成严重的恶果。所以,“不违农时”是获得丰收的重要条件,这是科学的。如:春天不用力,秋天悔不及。(畲族)谷雨前好种棉,谷雨后好种豆。(瑶族)晚造过秋,有种无收。(壮族)秋天不堆羊草,春天就堆死尸。(蒙古族)有的农谚总结了深耕细作的技术和规律。如:犁田过冬,好过放粪壅。(壮族)勤松土的甘蔗甜,勤施肥的芭蕉香。(傣族)宽种一尺,不如深耕一寸。(瑶族)在农作物的生长过程中,必须加强田间管理,重视肥料和水利的利用,才能获得丰收。种田不管理,人要饿肚皮。(壮族)进一挑粪,出一挑谷。(布依族)修渠如修仓,积水如积粮。(苗族)在长期的实践中,广大少数民族劳动人民充分认识到,只有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齐头并进,才能夺得农业大丰收。这样的谚语是很多的。如:荒山变林山,不愁吃和穿。(壮族)森林草原是个宝,护林防火最重要。(鄂伦春族)耕者离开牧者,耕者要冻死;牧者离开耕者,牧者要饿死。(彝族)农事活动,与天气关系密切。几千年来,劳动人民用气象、物候测天,积累了丰富的经早红雨,夜红火烧天。(瑶族)月亮带枷,晒死鱼虾。(壮族)火烟不出屋,快收场上谷。

谚语谜语歇后语下一句_谚语谜语歇后语大全_谜语 谚语 歇后语

(黎族)蚯蚓滚塘灰,行人把家归。(满族)咸物反潮,天将下雨。(回族)社会斗争谚语。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里,存在着尖锐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谚语真实地反映了这些矛盾和人民的斗争精神。如:富人镜子挂墙边,穷人镜子在碗间。(壮族)哭泣悲愁,不如握紧拳头。(达斡尔族)交际谚语。自有人类之日起,交际就是人们生产、生活和为生存而斗争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交际的广泛性和重要性就显得更加突出了。这方面的谚语,如:朋友多,福气多。(蒙古族)有酒大家喝才香,有话当面说才亲。(景颇族)你不好生接待来客,你出门也无人关照。(鄂温克族)远方的亲戚不如身边的朋友好。(塔塔尔族)虚伪的朋友骗你时,说出来的话都是甜的。(基诺族)一个人若是没有朋友,就不会看到自己的缺点。(俄罗斯族)马匹好坏骑着看,朋友好坏交着看。(鄂温克族)道德谚语。我国是文明古国,劳动人民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道德谚语的主要内容是劝戒人们修身养性,表彰美德,讽刺恶习。如:火要空心,人要实心。(壮族)正直是一生之宝。(朝鲜族)宁可叫嘴坏,也不叫心坏。(锡伯族)牛贪食跌崖,人贪食害己。(壮族)学习谚语。只有勤奋学习,掌握知识,才是一本万利的事。

这是广大劳动人民总结出来的经验。如:人不学落后,刀不磨生锈。(回族)不怕不知,就怕不学。(土族)勤学则光明,不学则昏昧。(锡伯族)生活谚语。生活谚语的内容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直接的关系,它包括衣食住行、医药卫生等。如:快乐和汗水是兄弟,幸福和勤俭是一家。(白族)靠着十座金山,不如靠着双手。(保安族)骆驼吃的盐多,弱者流的泪多。(东乡族)一棵香蕉,分蘖越多越好;一个母亲,生子多了家就破。(黎族)精炼。这是谚语最显著的艺术特征。谚语往往只用一两句话,就讲出一条经验,阐明一个道理,或者引起人们丰富的联想,悟出更深刻的意味。如:“栽树看秧”、“刀不磨生锈”等,这些谚语显然不只是指所讲的事物的本身,而是含有更加深刻丰富的道理。形象性。少数民族劳动人民用形象化的手法来创作谚语,往往把生活的经验、深刻的哲理寓于具体的形象之中,从而增强表达效果,加强感染力。谚语的形象性,主要是通过比喻和对比修辞手法来表现的。如“宁做麦子秆,不做莠草穗”,“修渠如修仓,积水如积粮”等。生活中处处有矛盾,事事有对立,而这种矛盾和对立又是统一的。如贫与富、好与坏、善与恶、美与丑等。如“富人镜子挂墙边,穷人镜子在碗间”。在这里,统治阶级饱食终日,劳动人民饥寒交迫,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谚语谜语歇后语大全_谜语 谚语 歇后语_谚语谜语歇后语下一句

“火要空心,人要实心”,一“空”一“实”,两相对比,给人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话短意长,令人深思。结构严谨,整齐和谐。民族民间谚语,除少数单句和多句外,大都由两句构成。句式工整、对称,而且押韵,富有形式美。如:“三月不插秧,六月饿得慌”,“蚯蚓滚塘灰,行人把家归”。有的谚语虽不押韵或为单句,但音节和谐,念起来琅琅上口,便于记诵。如:“进一挑粪,出一挑谷”,具有民族地方色彩。我国55个少数民族生活在不同的区域,他们创造出来的谚语,也反映了各民族不同的生活习俗、地域风貌和不同的民族气质。如“谷子长在牛尾巴,喂养母猪有钱花”,“勤松土的甘蔗甜,勤施肥的芭蕉香”。“谷子”、“甘蔗”、“芭蕉”、“牛尾巴”、“母猪”,由这些词构成的谚语,明显地表现了南方地区的自然环境,以及稻作民族的生产生活特征。“秋天不堆羊草,春天就堆死尸”,“要想让狼不吃羊,就像 让骆驼钻过针孔”,“马好坏骑着看,朋友好坏交着看”。“羊草”、“骆驼”、“马”,由这些词 构成的谚语,则多是表现了北方的自然环境,以及游牧民族的生产生活特征。 第二节 少数民族民间谜语 谜语的含义及作用谜语是民族民间文学中的一种具有特殊形式和特殊内容的韵文作品。

它是表现人们智 慧、培养和测验人们聪明才智的民间语言艺术。谜语又称“庚辞”、“隐语”,大约产生于原 始社会后期,是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劳动实践中,通过对周围事物的观察、体会,并掌握其 特点后,借助隐喻的方式创作出来,作为测验智力的一种手段。这是社会生产力和人的智力 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谜语的主要特点是: 对事物不作直接描写,而是通过隐语和暗示,让人根据暗示提供的线索,经过思考猜出 这个事物。因此,它在结构上具有和其他民间文学形式不同的特点。它是由谜面、谜底两部 分组成。谜面,又叫喻体,是一则谜语中提出问题,设下圈套的部分,是谜语表现形式。谜 底,又叫本体,是问题的答案。面、底之间由事物的共同点相联系。如“空有四条腿,不会 把路走”(基诺族),就是以“凳子”为谜底的民间谜语。它是把凳子有四条腿而又不会走路 的特点,把底、面联系起来。从这里可以看出,谜语是通过隐语和暗示,对事物的特征进行 概括、描写,让人猜的艺术作品。 二、少数民族民间谜语的种类和内容 谜语题材广泛,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各种事物及现象,在谜语中几乎都有反映。根据 谜底所反映事物的性质,可以分为物谜、事谜和字谜。 物谜。以具体事物为谜底的谜语。

谚语谜语歇后语大全_谚语谜语歇后语下一句_谜语 谚语 歇后语

这一类谜语,包括所有动物、植物、矿物、劳动工具等,是谜语中最丰富的部分。如瑶族谜语: 一朵芙蓉顶上天,锦衣不用剪刀裁; 虽然不是英雄汉,叫得千门万户开。(公鸡) 公鸡的雄姿、功能写得栩栩如生,给人一种奋发向上的感觉。又如鄂温克族谜语: 姑娘出门很谨慎,回来已经怀了孕。(水桶) 通过拟人手法,把水桶出门进门的特征表现了出来,情趣盎然。 事谜。以人们的行为动作或某些自然现象为谜底的谜语。事谜数量有限谜语 谚语 歇后语,但却反映了劳动人民丰富多彩的生活。如瑶族谜语: 你望我,我望你,你再望我扭死你。(用毛巾洗脸) 又如塔吉克族谜语: 鞭儿一甩翻波涌浪,石头一飞奏起动听的乐章。(牧羊) 字谜。以汉字为谜底。根据汉字的音、形、义,利用笔划、字形的增减离合等手法制作而成。由于汉字的结构特殊,字谜也很丰富。 按字形作的谜语,如壮族字谜: 两边两跳蚤,咬吃蚂蟥血。(小) 按字义作的谜语,如壮族字谜: 两人共条心,同名不同姓。(想) 谜语与人民的生活紧紧相联,植根于人民的生活当中,谜底和谜面指的事物,都是人民 群众所熟悉的。不仅如此,人民还将自己的思想感情、兴趣爱好融于谜语之中。如仫佬族谜 两翅飞飞一脚勾,五湖四海任它游;万亩良田由它管,皇帝无它也发愁。

(水) 又如黎族谜语: 问:哥做个谜给妹恋,什么戏水不怕淹? 什么交情不用钱?什么火烧心不变? 答:哥做谜来妹就恋,鸳鸯戏水不怕淹; 用歌交情不用钱,火烧芭蕉心不变。 少数民族民间谜语的艺术特点和构成方法谜面与谜底巧妙的结合,这是谜语最大的艺术特点。巧妙结合表现在:第一,谜面曲折 隐喻地把谜底藏起来,绕开谜底,远离谜底。往往把人写成物,把物写成人,把有生物写成 无生物,把无生物写成有生物,造成一种迷惑人的假象,使人不能轻易地猜出来。第二,谜 面在隐藏、远离谜底的同时,又尽可能地通过一些蛛丝马迹,把面、底之间相同、相似或相 关之处显露出来,给猜者提供一些线索,引起读者的联想、分析、判断,最后猜出谜底。如 苗族谜语“纸包银,银包金,剥外层,吃心心”。表面上看,是一个用纸包着的“银”、“金” 的金属物,这首先就扰乱了人们的思路,不易猜出。但从其颜色、形状及用途透露了谜底的 特征,使人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自然会想得出“鸡蛋 ”这个答案来。 少数民族都是能歌善唱的民族,有许多谜语是用歌的形式表现的,人们称为“谜歌”, 又叫 “猜歌”或“盘歌”。它多采用问答的形式对唱出来。这类作品很有趣味,多用来猜度、 测验人们的才智或表达男女的爱慕之情。

谚语谜语歇后语下一句_谜语 谚语 歇后语_谚语谜语歇后语大全

如壮族谜歌: 问:什么水面打筋斗?什么水面起高楼? 什么水面撑阳伞?什么水面共白头? 答:鸭子水面打筋斗,大船水面起高楼, 荷叶水面撑阳伞,鸳鸯水面共白头。 谜语的构成方法,就是指谜面表现谜底的方法,主要有如下三种: 描写法。通过隐喻、暗示,对谜底事物的形状、性质、颜色、声音、功能等特点作具体形象的描绘。如仫佬族谜语:“什么二月种下地,到了五月是归期,头上戴花腰带仔, 主人见了笑眯眯。”简要地把玉米播种、收获的季节以及花、棒的特征描写出来,提示了谜 连缀法。用排比的句式,把几个事物(一般是同类事物)联合在一起,往往猜对一个,其余的就迎刃而解了,从而令人产生特殊的兴味。如瑶族谜语:“大哥姓罗声音大,二哥姓 罗在地里开花,三哥姓罗在田中看水,四哥姓罗在人家。”(锣、萝卜、田螺、箩筐) 诡词法。用费解的、反常的矛盾现象表现谜底,不对谜底作隐喻的描写,而是抓住谜底事物的一个特征加以夸张,突出描述,故意造成一个怪异现象,给人一种荒唐、不可 理解的感觉,使人感到迷惑。如瑶族谜语:“你望我,我望你,你再望我扭死你。”(用毛巾 洗脸)。 第三节 少数民族民间歇后语 歇后语的来源和含义歇后语,是广大劳动人民群众在丰富的生活实践中,创造出来的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

它集中地运用比喻、双关、谐音等修辞手段,表达抽象的思想内容。 歇后语这一名称,远在唐代以前就出现了。见诸文字记载的则在唐代。在一些文人的笔 记和诗文中,就有了把现成的词语分开,只说前半部分,省略了后半部分,而后一部分正是 说者所要表达的真正意思。《战国策楚策》中的“亡羊补牢,未为迟也”,意思是说,丢失 了羊,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太晚。“亡羊补牢”是比喻,“未为迟也”是本意。《古今谭概巧 言》中有一则记载:“一士人家贫,与其友上寿,无以得酒,乃持水一瓶觞曰:‘君子之交淡 如。’友应声曰:‘醉翁之意不在。’”“君子之交淡如”,是“君子之交淡如水”(《庄子山 本》)的歇后,省略了要说的“水”字。“醉翁之意不在”,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欧阳修《醉 翁亭记》)的歇后,省略了要说的“酒”字。 我们通常所说的歇后语,一般都是由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是比喻,像谜面,后一部分 是本意,像谜底。本意是对前一部分的解答,通常只说前一部分。其格式是:“比喻”—— “解答”。如: 八月半的月亮——正大光明 懒婆娘的裹脚——又臭又长 比喻部分,往往是借形象的比喻唤起人们的联想。它与后一部分有机的、符合逻辑的配 合,顺理成章地联在一起,表达一种深刻的道理。

谜语 谚语 歇后语_谚语谜语歇后语下一句_谚语谜语歇后语大全

前后两部分相联系的焦点是:两者之间的 相似点。如“懒婆娘的裹脚”是一种比喻,“又臭又长”是这个比喻的结果,是这个比喻要 说明的对象,是本意。“懒婆娘”的要害是“懒”,不爱洗,不讲卫生,因而联系到“臭”; “裹脚布”很长,这又联系到“长”。“懒婆娘的裹脚”这个比喻,依靠上述两个相似点而和 “又臭又长”发生了联系。 本意部分,是对比喻部分的解释、说明,是确定歇后语的部分,是比喻部分的结果。如 “老肥猪上屠场——挨刀的货”,“草梢的露水——长不了”。“挨刀的货”是“老肥猪上屠场” 的结果:“猪”早晚得杀,又“老”又“肥”更是杀的对象;“屠场”是专门屠宰牲畜的场所, “猪”进了屠场,自然就成了“挨刀的货”。“长不了”,是“草梢的露水”比喻的结果:“草 梢的露水”本来就很少,风一吹日一晒,便消失了,自然就“长不了”。 少数民族民间歇后语的种类和内容歇后语,一般可分比喻歇后语、谐音歇后语和双关歇后语三大类。各民族的歇后语都大 体如此。 比喻歇后语。这是歇后语的基本形式,是最为常见的。这类歇后语的前半部分是一个比喻,后半部分是对前半部分含义的解释、说明和引申。用作比喻的有的是事物,有的 是想象,有的是运用典故,但都是用以引出后面部分的结论。

如: 泥做的筷子——下不得水 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 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泥做的筷子”,是实有的事物,“泥菩萨过河”,是想象出来的,“姜太公钓鱼”,是典 故。比喻还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本意喻意,即后半部分只对比喻部分的字面解释,不需要联 想、推测和绕弯子,如“快刀斩乱麻——干净利索”。另一种是转意比喻,即后半部分不是 对比喻部分的字面解释,而是挖掘出字面以外深一层意思,如“快刀切豆腐——两面光”, 着瞧”,指事后见分晓。这种比喻性歇后语,在少数民族当中也有很多,而且非常形象生动,寓意深刻。如壮族 裤裆藏猪头——难以掩盖竹篮打水——一场空 母牛拉尿——没有重点 屙屎下香炉——忘恩负义 盐罐生虫——内部出事 家公误进儿媳房——失大礼 谐音歇后语。这种歇后语的结论部分,利用某个词与另外事物的音同或音近现象来表达本意,语意深刻,余味无穷。在我国的古代民歌中,早就出现过这种类型,如刘禹锡 《竹枝词》中的“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情)却有晴(情)”。又如壮族民间流传刘三姐的 山歌:“妹相思,妹有真心哥也知;蜘蛛结网三江口,水推不尽是真丝(思)。”谐音歇后语, 有音同谐音和音近谐音两种。如“坐飞机放鞭炮——响(想)得高”,“裁缝丢剪子——光剩下 尺(吃)了”。

“响”“想”音同,“尺”“吃”同音不同调。 双关歇后语。其说明部分语意双关,也就是多义。如:小胡同里赶猪——直来直去 狗撵鸭子——呱呱叫 嚼着甘蔗上楼梯——节节甜,步步高 “小胡同赶猪”,无法转弯,所以“直来直去”。其双关意义是说话、办事直爽坦率。“狗 撵鸭子”,鸭子一边逃一边叫,“呱呱叫”是狗撵的结果。“呱呱叫”的双关意义是“出众的”, “好的”。“嚼着甘蔗”自然是“节节甜”。“上楼梯”自然是走一步,高一步。其双关意义是 情况“越来越好”,事业蒸蒸日上,昌盛发达。 双关歇后语与谐音歇后语有相似之处,也有明显的区别。谐音歇后语一般都有双关本意, 但不能因此说“谐音歇后语就是双关歇后语”,因为谐音歇后语的说明部分纯粹是同音现象, 而双关歇后语,其说明部分语意必须双关,也就是多义。 夸张法。采用现实生活中不一定有的事实进行夸张,以揭示事情的本质,给人留下强烈、深刻的印象。如“高射炮打蚊子——大材小用”,“飞机上挂暖壶——高水平(瓶)”。 “高射炮打蚊子”,“飞机上挂暖壶”,是不可思议的事,但都表达了很深刻的含意。 拟人法。赋予事物思想、动作,使人读来亲切、感人。如“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屎壳螂带花——臭美”等。

对比法。在一句话中,列举两个相对立的事物或行为,在两者对立的矛盾中说明问题,从而揭示深刻的含意。如“抱着金元宝跳井——舍命不舍财”。 假想法。用本来不存在的事实构成一种比喻体。它和夸张法不同,没有言过其实的夸大,而是根据假想,描绘出事实的特点,恰如其分地说明事理。如“泥菩萨过河——自 身难保”,“竹篮打水——一场空”。这些事情是不存在的,也是不可能的,是一种假设,通 过丰富的想象虚拟出来,作出合乎逻辑的说明,令人信服。 思考与练习题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ooktm.com.cn/zuowen/75772.html

发表回复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898-888816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