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作文网

诗论是什么 万夏卡盟_《咒》有资源吗

1、以意逆志:是出于《孟子?万章上》,是孟子评价作品的主要方法之一。“意”指的是诗歌的表

层意思,“志”指的是深层的情志。此说反对望文生义,主张通过表层象征的意义去推求作品的深层意

蕴和作者之志。

2、知人论世:出于《孟子?万章下》,其意是要与人为友,只能读它的作品,而要了解作者就要把

握作者所处时代。

3、诗言志:反映我国古代文伦家对诗歌意义本质特征的认识,奠定了中国古代文论重在表现的思想

基础。这个说法最早见于《尚书。尧典》被朱自清称为“开山纲领”。

4、通变入神:“通”是规律的继承,“变”是思想的日新。通变是事物包括(文学)的继承革新的

规律。

5、思无邪:这是孔子在《论语》中提出的主人诗乐的标准。“思”为语气词,没有实意,“无邪”

是没有不正的意思。据《论语》包涵的说法是“归于正”,即既雅且正,合乎“礼”的规范。

6、兴:起也,要修身从学诗起。诗可以启发人的意志,可以鼓舞人的奋发向上的精神。从诗本身讲,

即要求具有艺术感染力,朱熹注为“感发意志”。

7、观:从诗歌反映社会生活和诗歌的认识作用立论的。从诗中就可以看出“风俗之盛衰”。从诗人

创作讲就要反映现实的真实,而读诗的人,又是通过作品来认识其社会真实面貌的。

8、群:孔国安注为“群居相切磋”。群居互相切磋,研究学向,交流思想,和睦相处,说明诗具有

团结群众和教育群众的作用。

9、怨:既可以“怨刺上政”,亦包含着一般的哀怨,哀挽以及对某些人与事的讽谕。“怨”包括男

女之间的情怨。

10、文质彬彬:这是孔子在《论语》中关于文学的内容与形式关系的论述。原文论修身,讲做君子

之道,引申到文艺范畴,文相当于形式,质相当于内容,强调两者的统一。主张“文”与“质”并重。

质胜于文则野(粗野),文胜于质则 (浮华),文质彬彬强调两者的统一。

11、“主文而谲谏”:这是《毛诗序》关于诗歌婉刺的观点。不直陈用比喻叫“主文”,委婉讽刺

叫“谲谏”。强调诗歌创作在“下以风刺上”时,要用委婉曲折的方式来劝戒。

12、六义:这是《毛诗序》对诗歌体裁和表现手法的一个总结。指的是“风、雅、颂、赋、比、兴”。

风雅颂是《诗》的体载,而赋比兴则是《诗》的表现手法。“风”是通过个人抒情言志反映一国地区的

政教和风俗。“雅”说的是周朝中心地区王政兴废,大雅是中央统治的事,小雅是地方统治的事,而颂

是歌颂先王功德和祈祷神明的祭歌。

13、文赋:是西晋的陆机所作。是我国第一篇讨论文学创作过程的专论。论述文学创作各方面的问

题。论述的忠心是:意与物的关系;艺术想象的重要性;强调创作灵感在艺术构思中的作用;从理论上

提出创新,反对抄袭;论述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论述了自然景物之多变同文体多样性的有关系,

以及论述了文学创作中应注意的问题和常犯的几种毛病等等。

14、永明体:是南齐永明年间沈约、谢胱、王融等创造的一种新诗体。这种诗体的特点是,从文字

的四声出发,有意识地运用声律学的原理,组成章节和声调都和谐的诗句,构成抑扬顿挫的诗歌音乐美。

诗的体制大都短小,讲求押韵和对仗。永明体是从古体诗向近体诗的过渡形式,它还不是近体诗。

15、四声八病说:(即永明体诗论)沈约的四声八病说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声即四声,用以定

韵,二是病即八病,则用以求和。讲韵则重复呼应,讲和则参差变化,这样诗歌才有音韵美。对近体诗

的形成有很大的作用。沈约把四声分为两大类,即浮声和切响,实际上指的就是四声中的平声和仄声。

16、风骨:风骨是我国古代文论特有的范畴,刘勰设《风骨》篇专门论述。风骨指作品具有充沛感

人的思想情感内容和精纯要约的语言所表现出的一种劲健清峻,刚健有力的艺术感染力。

17、建安风骨:是刘勰《文心雕龙》中“风骨论”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它指的是建安文学中刚健有

力,积极进取的壮美风格。

18、诗品:梁代钟嵘所撰,分品论诗。《诗品》分上、中、下三卷,每卷一品,即上、中、下三品,

品评了自汉魏至齐梁的122位五言诗作家。对每一位作家均有简要评语,探讨其渊源,标举其特色,指

陈其短长。它是我国古代最早一部诗歌的理论专著。

19、直寻:出自钟嵘《诗品》序,认为诗歌都是目击亲历的景象,根本不需要用典,主张自然真美。

20、汉魏风骨:是陈子昂在《修竹篇序》中所追求的理想境界。指汉魏文学中的壮美风格。

21、诗情缘境发:这是皎然关于诗歌意境创作的见解,认为诗人的思想感情必须通过一种意境艺术

地表现出来。

22、闳中肆外:出自韩愈的《进学解》宏中,指作者的学识广博,肆外:写出来的文章就丰满充实,

强调作家的学识和文化修养对创作的意义。韩愈强调对前人遗产要采取含英咀华,宏中肆外的态度。

23、事核而实:是白居易在《新乐府诗》中写新乐府诗的要求之一。要求所写的内容真实可靠,使

采诗者从诗中获得经得起核对的事实,目的是“救汉人病,裨补时阙。

1/8页

24、辞质而轻:要求乐府诗的辞句,应朴素自然而浅显通俗,令人一读就懂,书面文学与口头创作

的尽量接近,可以扩大诗歌的社会作用。

25、韵味:韵味是司空图诗歌理论的总原则。他在《与李生论诗书》中说:”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

也”,可见诗味是他论诗的主旨。“韵味”包括三个基本观点:韵外之致,象外之象,味外之旨。诗要

“近而不浮,远而不尽。”司空图的“韵味说”实际上是对诗歌的审美特征的概括,有关韵味的理论与

原来“意境”的理论是一致的。

26、象外之象、景外之明:出自司空图《与极浦书》,其中第一个象和景,指的是诗歌艺术形象中

具体的、有形的描写;第二象和景则是指借助前一处象和景所比喻、暗示和象征出来的无形的、虚构的

景象,前一个景是实的,后一个景是虚的。它是虚实结合、有无相生、既有具体描写,又有“味外之旨”

的艺术空间,体现了司空图对于诗歌审美特质的深刻认识。

27、万取一收:出自司空图《诗品。含蓄》要求作家从纷纭挥霍的大千世界中,挑选出最具有特征

的又最具有代表性的生活现象,通过艺术虚构把它深铸成一个完整的艺术形象。典型创造,收万取一。

28、随物赋形:出自苏轼《自评文》,他指出自己的创作是丰富感情的自然流露,创作激情一旦迸

发,就如同万斛泉流汹涌澎湃,滔滔汩汩,倾泻曲折,舒展自如。同时他又以“随物赋形”来说明自己

的思想感情是随着客观事物的不同而发生变化的。创作手法亦随之变化,文章的“行”与“止”的变化,

都是自然而来,不见人为的痕迹。

29、点石成金,夺胎换骨:这是黄庭坚诗论中的一对重要命题。“点石成金”指以前作品中的“佳

句善字”点化为自己的作品。诗歌创作并不完全排斥取用前人作品的佳句善字,使用巧妙确实可使自己

的作品生辉增彩。所谓“点石成金”就是用新的文字词汇重写前人诗意。

30、妙悟:出自严羽《沧浪诗话》的《诗辨》中,是关于诗歌思维形式的一个观点,是反复揣摩,

深入体会到对对象的心领神会,彻底理解和掌握的一种境界。严羽把“悟”看作诗歌创作的关键,认为

诗人“悟”的程度如何,直接影响着作品质量的优劣高下,其核心是深入领会,掌握前人和他人的作诗

规律,忽视了创作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31、熟参:出自严羽《沧浪诗话》的《诗辨》中,他认为是诗人进行妙悟的重要条件,是妙悟的途

径和方法,枕籍李杜,博取盛唐,酝酿胸中,久久自然悟入。

32、肌理说:清代翁方纲提出的诗论主张,是一个以学向为本,通传于变,而一概求诸古人的诗学

体系。代表多数朴学家的观点,因而成了“学人之诗”。

33、意象说:指诗文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指已经通过艺术想象构思成熟尚未物态化的艺术表象,即

意中之象,窥象运斤。

34、、性灵说:性灵说是公安派文论的核心。所言性灵大抵指一种敏于感受的情性,偏重个人的审

美情趣。有三个特点:一是露,倾泻情感,发自本身性不加掩饰的诗为本色。二是俗,质朴、自然,真

情。三是趣,即是一种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的情趣。

35、现量:这是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借佛语说明诗歌意象的深层理论。“现量”指的是“一触

即觉,不假思量计较”的思维方式,其实就是一种艺术直觉。他认为审美意象的生成是诗人直接的审美

观照。王夫之的“现量”说抓住了意象生成中特有 的规律,揭示诗歌创作中的直接观照,艺术直觉等现象,实属难能可贵。

36、味外味:本是指读者在鉴赏过程中充分发挥想象力,从诗中获得的,来自诗中超越诗本身,指

向诗外的一种审美体验。最先明确味外味为诗歌艺术极致的是司空图,王士祯倡导的神韵,也建立在传

统味外味意旨的基础上。

37、格调说:最早把格调作为诗根本要求的是明代前后七子,清代的沈德潜受七子的影响,标举格

调说。“格”是表现的格式,风格,“调”是指诗歌语言的声调。

38、性灵:是清代袁枚诗论的核心思想。“性灵”一词的涵义,大致包括两个方面,即性情与灵机。

39、吴江派:明代以沈王景为代表的戏剧流派,认为戏剧语言严守格律,不应工巧而不合音律。

40、临川派:明代以汤显祖等为代表的戏剧流派。强调充分表现戏剧创作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不受格律的束缚。汤显祖的这一主张集中体现于捍卫《牡丹亭》原作的论战中。

41、立主脑:是清代戏曲理论家李渔天《闲情寄偶》中提出的戏剧观点。“立主脑”的“主脑”约

略于今天所说的主题,“立主脑”意味着要突出忠心人物和忠心事件,突出情节的整一性。

42、人物传神:赵令时和刘辰翁将“传神论”引入小说领域,是中国小说人物形象论的肇端。人物

形象的“传神”理论家认为首先就是要通过外在可见的外貌言行,写出内在不可见的品德、气质、性格、

心理活动等。“以形传神”,正是理论家对古代小说 人物塑造的基本方法的总结。

43、动心说:动心,指作家之心要深入到作品的人物情景中去。“动心说”就是指“想象说”,“体

验说”。

44、犯避,即犯之而后避之:这是金圣叹指出的小说情节“犯”与“避”的艺术技巧。所谓“避”

是指避免情节、人物的重复与雷同;“犯”则是有意地写出相近相同。特特故自犯之,而后从而避之。

2/8页

真正的大手笔恰恰是以“犯”求“避”,在相同、相近中求差异;“犯”不是目的,“犯”是为了更好

地把握对象的独特和新奇。

45、造境与写境:出自王国维《人间词话》,是王国维从写创作方法的角度对境界的分析。造境是

根据理想虚构的境界,虽属理想但必须符合自然。“写境”是指真实描写客观现实的境界。虽属写实,

但必须富有理想。

46、有我之境,无我之境:是王国维对两种不同类型境界的概括。“我有之境”是主观性强的境界。

是诗人移情入境,即诗人把自己强烈的主观情感投射到景物上,使景物带上主观感情色彩。如王国维举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就是“有我之境”。“无我之境”是客观性强的境界。不是说诗

中没有主观思想感情。而是诗人的主观感情隐于景中,达到了情景交融,我与物浑然一体。

47、隔与不隔:是王国维区别境界优劣的标准。所谓“不隔”是要达到“其言情必泌人心脾,其写

景也必豁人耳目。即语语都在目前,语言尽其物和感情。这是好的境界。而”隔“则是语言描绘的物象

模糊,感情含混,是不好的境界。

简答部分

1、中国古代文论的产生,发展及其特点与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发展的关系:

答:(1)与中国古代古代长期封建社会的发展大体同步。(2)封建社会的农业性和宗法性,使中国古代文论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一致,重视道德实践,强调文学的社会内容及其教化作用。(3)重在

感悟式的直觉思维。

2、中国古代文论的表现形态。

答:(1)在总体上比较分散,但也有专门的文艺理论著作。如刘勰的《文心雕龙》等。(2)大部

分的理论观点散见于子书、诗话、词话、书信序跋、小说、戏剧、评点,以及诗、词、笔记、艺人谚语

之中。

3、杨雄对汉赋评价是“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如何理解?

答:这是杨雄在《法言》中的对辞赋的评价。赋的特点是丽兼有华丽、骈丽两层意思。诗人之赋符

合儒家教化的原则,文质相称,而辞人之赋虽然丽,但缺少教化的内容,丽而泛滥放荡。

4、观物取象对后人有什么启发?

答:“观物取象”的认识过程,实际上启发了后世对文学创作规律法则的探索。“物”指自然社会

的一切事物,“观”指远近大小上下宏微的观察,既求具体又重复化。“观物”的启发就是强调多侧面,

多层次地面对现实和反映人生。“取象”则启发后人通过“观物”来进行艺术创作,表明意义,“象”

之取舍,能够表现对事物、对现实的情感选择。

5、孔子在《论语》中提出的关于文学艺术社会功能的观点是什么:

答:(1)“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这就是说,人之修身从学诗开始,决定站在礼的基础上,

最后在音乐的陶冶中完成品德修养,这实际强调了诗、礼、乐的教育作用。(2)论文学艺术与社会关系。提出“兴、观群怨”说,兴,兴:起也,要修身从学诗起。诗可以启发人的意志,可以鼓舞人的奋发向

上的精神。从诗本身讲,即要求具有艺术感染力,朱熹注为“感发意志”。观:从诗歌反映社会生活和

诗歌的认识作用立论的。从诗中就可以看出“风俗之盛衰”。从诗人创作讲就要反映现实的真实,而读

诗的人,又是通过作品来认识其社会真实面貌的。群:孔国安注为“群居相切磋”。群居互相切磋,研

究学向,交流思想,和睦相处,说明诗具有团结群众和教育群众的作用。怨:既可以“怨刺上政”,亦

包含着一般的哀怨,哀挽以及对某些人与事的讽谕。“怨”包括男女之间的情怨。

6、孔子文艺观的思想基础是什么?对后世有什么影响?

答:孔子的艺术观,以仁为核心,以中和为指导,鲜明地主张艺术从属于伦理道德、政治观念及制

度。

孔子的艺术观对后世的影响是深远的,在文艺创作与文学批评中,尚实致用精神以及文艺服务于政

治的观点,对我国古代传统文论产生、形成与发展,都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在论文学艺术的内容与形

式关系上,时至今日仍不失其值鉴意义。

7、庄子“得意、忘言”建立在什么思想基础上?

答:在“言不尽意”论的基础上,庄子提出了“得意、忘言”的观点。“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

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 得意而忘言。”。通过这种类比,庄子表述了文艺

创作中由言而意的审美过程,“言”是“意”的基础,“意”是“言”的指向,领悟到“意”就是超越

于“言”。

8、如何评价《毛诗序》情志并重说的理论?

答:《毛诗序》最大的贡献,就是第一次把“情”与“志”联系在一起来论述,给古老的“言志说”

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是感情和理性,社会性与个别性的统一。在“情”与“志”发生冲突时,没有经过

封建道德规范之“情”必须用经过封建道德规范之“志”来约束,这就是“发乎情、止乎礼义”,把感

3/8页

情也纳入封建政治伦理道德的规范,使人的性感不越出“礼义”的标准。

9、古代文论中“情”与“志”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答:“言志”与“抒情”都是集于中而发于外,是诗人内在感情的艺术表现。但“情”与“志”又

不能完全等同,因为“志”大多经过规范的理性思考,而“情”则是感性的,大多是未经规范的自然本

质。《毛诗序》将“情”与“志”并重提出,对于诗歌来说,必须“情”与“志”同时萌发,形之于言,

才是全面的,符合创作实际的,因而也说出了诗歌的本质特征。“情更偏近于感性,更赋予个别性,而

志更偏近于理性,更赋于个别性。

10、何为这“发乎情,止乎礼义”?

答:出自《毛诗序》,肯定了情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但肯定是有限度的,把感情纳入封建政治伦

理道德的规范,使人的性情不越出“礼义”的标准。

11、诗缘情而绮靡的内涵是什么?

12、简述“缘情说”的理论意义。

答:出自陆机的《文赋》。这句话强调诗歌抒情以及语言精美的艺术特征。强调情感在创作中的原

动力作用。是对传统言志说的发展,确立了主体的情感在创作中的重要地位。

13、简述魏晋南北朝时期“言志说”的特点与作用。

答:

14、魏晋南北朝的言意说有着不同于前代的特征。

答:1、“言意之辩起于鉴”。人们主张神鉴。略其形貌,这种评品人物的方法,本身就是言不尽意。

(2)言不能传意是文学创作中的语言痛苦。陆机《文赋》开宗明义,说他“恒患意不称物诗论是什么,文不逮意。”

因为“意翻空而易奇,言征实而难巧 ”。(3)如何解决“言不逮意”的问题?一是注重文学语文本身的学习与研究,具体地说,就是要务去陈言,音美辞绮。启迪人们努力丰富学识,提高文学修养,从而

加强语言表达能力,使言意双美。

15、魏晋南北朝文体研究的特点:

答:(1)与文学中的拟古风气密切相关。如《楚辞章句》中所收王褒的《九怀》,刘向的《九叹》

王逸的《九思》等等。(2)十分注意对相近文体的辩析。(3)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位系统而周详地讨论文体问题的还是刘勰。

16、曹丕认为文学的价值和作用是什么?

答:1、他把文章看成是“经国之大业”即治理国家的伟大事业。2、他认为文章比人的寿命、荣乐

更为重要,引起人们对文学事业的重视。

17、曹丕文体论的基本观点有哪些?

答:曹丕论文体特点时,提出“本同而末异”的论题。“本同”指文章的性质相同,“末异”指文

章的风格特点不同。这同儒家所倡导的“德为本”文为末“的论点相比,高出一筹。 曹丕把文体分为

四科八体,概括起来即:有韵之文:铭、谏、诗、赋;无韵之笔:奏议、书论两大类。在文体区分中提

出“诗赋欲丽”,它反映了人们对文学、对诗赋审美特点认识的提高。显示了从先秦到魏晋文学观念上

的更新,突出了时代特点。

18、陆机作《文赋》的目的是什么?

答:为了解决“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的问题。

19、《文心雕龙》的写作体例是什么?

答:文体论部分的写作是按照“原始以表末,释名以章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的体例进行

的。

20、刘勰《文心雕龙。比兴篇》基本观点是什么?

答:“比是比附,兴是起情”。即比是直接比喻,而兴则是通过事物的形象引起读者的广泛联想,

因小见大,其思想意义寓开形象之中。这些论述实际上包含了艺术思维规律和现实主义创伤两方面的理

论意蕴。前者后来发展为“兴象”说,重在探索艺术的形象思维规律;后者则发展成为“兴寄”(陈子

昂)“兴比美刺”(白居易)的现实主义创伤精神与原则。可见刘勰的比兴说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21、“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答:出自刘勰的《文心雕龙》的《知音》篇。强调情感在文学活动中的作用。文学创伤的过程是先

有作家的情感活动,先有内容,然后才用语言文辞表现出来;而文学欣赏则是先通过阅读作品的文辞形

式,进而了解、体会作家的思想感情。这是刘勰对文学创作与文学欣赏过程的论述。探索的是文学创作

过程与文学欣赏过程的区别。

22、“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故圆照之象,务先博观”是什么意思?

答:出自刘勰的《文心雕龙》的《知音》篇,意思是演奏过上千首曲调的人才真正懂得音乐,观看

过上千把剑的人才能正直鉴赏识别兵器。在文学欣赏中要能全面而正确地鉴赏作品,就必须广泛地阅读

作品。

4/8页

23、钟嵘诗歌的“三义”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答:钟嵘在《诗品序》中具体论述了诗歌的“三义”是兴、比、赋。“兴”从创作上是“文已尽意

有余”,从欣赏上是披文入情以引起联想。“比”要“因物喻志”,“赋”除“直书其事”外还要“寓

言写物”,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

24、《诗品》和《文心雕龙》有哪些异同?

答:都是我国最早的文论专著。《文心雕龙》体大而虑周,笼罩群言;《诗品》思深而意远,深从

艺溯流别也。

第三章 唐宋金元文学理论

25、陈子昂的文学主张见于何处?有何意义?

答:见于《与东文左虬修竹篇序》。他树起了文学革新的大旗,他的“风骨”、“兴寄”之说,成

为唐代诗论的旗帜。揭开了唐代诗文革新运动的序幕。

26、简析柳宗元的“文以明道”说。

答:柳宗元的“文以明道”说出自他《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他说的道的内涵是:“辅时及物为道”。

“辅时”有利于,政治清明,“及物”有利于民生。“文以明道”强调文学以社会现实为内容。为政治

服务,反对形式主义文风。

27、诗穷而后工的理论内涵是什么?

答:出自宋代欧阳修的《梅圣俞诗集序》,指作者的政治抱负得不到施展,理想得不到实现,因而

寄情山水,因物喻志。这样才能写得好作品。揭示了诗歌创作与生活体验的关系。

28、皎然如何论述诗歌创作中的取境?

答:皎在提出“诗缘情境发”即,诗人的思想感情诗论是什么,必须通过一种意境,艺术地表现出来。“取境”

指诗的意境创造,即诗人通过艺术构思,使审美主体的情思与客观的物象感应交融,从而熔铸成自然和

谐的艺术境界。皎然强调“取境之时,须至难至险“”,意境的创造要经过艰苦险奇的过程。方能达到

自然浑成的地步。皎然认为,取境之“偏离偏逸”决定诗歌格调的高下。

29、皎然怎样看待意境的审美特征?

答:皎然在《诗议》中具体地说明了这个问题 他说:“夫景象非一,虚实难明??”其意为,意境是一种虚实相生的艺术化境,是意象与意象相互作用而产生新质的艺术空间,它虽然是可睹可闻的,

却是经过“心”的妙用即诗人的心理活动进重新整合而成的虚实难辩的境界。读者在鉴赏时,只有透过

景、风、色和语言文字等物质性材料,才能领悟。把握其内在心灵的东西。从而诱发出来丰富的想象和

情味来,赁心灵去领悟。

30、司空图的《诗品》和钟嵘的《诗品》不同之处:

答:同空图侧重审美品,钟嵘侧重品弟;司空图关于审美的理论是韵味说。

31、韵叶说的艺术原则是什么?

答:1、直致所得。这是司空图在《与李生论诗书》中论述韵昧的艺术原则之一。要求诗人身历其中,

深入地观察体验,自然可以领悟。而诗人主观感情写客观之境自然遇合,又会自致妙境。2、思与境偕。

是司空图在《与李生论诗书》中论述韵昧的艺术原则之一。“思”,指作者要抒写的主观情思;“境”

是指作者为表达情思而创设的一个相对完整的特境。“思与境偕”,是指诗人在审美过程中主体和客体

的完美统一。3、万取一收。出自司空图《诗品。含蓄》要求作家从纷纭挥霍的大千世界中,挑选出最具

有特征的又最具有代表性的生活现象,通过艺术虚构把它深铸成一个完整的艺术形象。典型创造,收万

取一。4、离形得似,出自司空图《诗品。形容》它主张在反映事物形象时,不要拘泥于形似,超乎形外,

反而得其的神似,强调客观的反映应超出特象之表,概括其内在的精神本质。5、妙造自然。出自司空图

《诗品。精神》,自然就是天然本色,主张语淡味隽,情语意真,如天造地设一样,毫无雕琢的痕迹。

32、苏轼对宋代的诗文革新提出了什么样的见解?

答:苏轼继欧阳修后,大力倡导诗文革新,要求文章要有充实的思想内容和充沛的思想感情。不能

言之无物,强调以意为主,有意而言,苏轼的这种文学主张是我国古代文论中现实主义传统的继承和发

展,对后世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33、苏轼如何论述“辞达”?

答:“辞达”首先是孔子提出来的。意思是说文学作品中语言运用只要达意就可以了。苏轼对孔子

的辞达作了调整和发挥。他认为要做到“辞达”首先要缌观察,深入研究所反映的客观事物。使客观事

物的“理”(本质和规律)“了然于心”(理解领悟)。其次所谓“了然于口与手”是要求充分调动艺

术手段,来准确鲜明生动地描绘客观事物(表达、描写),以期达到“求物之妙”的目的。

34、黄庭坚如何看待诗歌创作的本源?

答:在诗歌创作的本源问题上,黄庭坚强调多读别人的作品。他说“词意高胜,要从学问中来。”

他把熟读古人作品,大量积累知识学问看作诗歌创伤成功的关键。但若把书本学问看作创作源泉,忽视

了现实生活对创作的巨大意义,则是片面之论。

5/8页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looktm.com.cn/zuowen/79985.html

发表回复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898-888816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