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作文网

旖旎人生的玄淡超脱·说骈文 911卡盟_绝地卡盟836

欢迎点击上面的“立达书院”关注公众号。

【第271次分享】本文为“立达书院”第271次分享。

作者简介:

李冲锋,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后,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副教授。曾任聊城大学教育硕士生导师,现兼任赣南师范学院教育硕士生导师、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硕士生导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语文教学通讯》2016年封面人物,《作文教学研究》2006年封面人物。主持或参与国家级、省部级和校级课题多项,长期指导中小学教师和学校从事教育教学课题研究。出版著作《语文教学范式研究》《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小说教学教什么》等10多部;在《语文建设》《语文学习》《语文教学通讯》《语文教学之友》等刊物发表论文100多篇,有10多篇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等转载引用。

与朱元思书

[南朝]吴钧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与朱元思书》是南朝梁文学家吴钧的一篇骈文体书信,很多教师在教学此文时,只是把它当作一般古文来教旖旎人生的玄淡超脱·说骈文,并没有教出骈文的特点。这就失却了它作为骈文的价值和意义。在中学阶段,学生一共也学习不了几篇骈文,如果教师再不把它们当作骈文来教,那么学生就失去了在基础教育阶段学习骈文的机会。因此,把骈文当骈文教,可能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教学问题。本文以《与朱元思书》为例,谈一下如何把骈文当骈文教的问题。“把骈文当骈文教”

要把骈文当骈文教,首先需要教师掌握骈文的基础知识,所以,我们先来了解一点骈文知识,然后再结合骈文知识来探讨《与朱元思书》的教学内容。

一、骈文的特点

骈文,是与散文相对的一种文体,又称骈体文、骈俪文或骈偶文,是古代以字句两两相对而成篇章的文体。

骈文起源于汉魏,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和声律,易于讽诵。到南北朝时期,骈文正式形成并盛行,这一时期专尚骈俪,以藻绘相饰,文格遂趋卑靡。唐代以来,有以四字六字相间定句者,称四六文,也是骈文的一种。唐代科举以诗赋取士,其赋作即为源自骈文的律赋。唐代公文亦为骈文,即四六体。骈文由于迁就句式,堆砌辞藻,所以内容受到限制,影响了表达。韩愈、柳宗元领导的“古文运动”倡导古文,骈文受到一挫。宋代欧阳修等人掀起了古文运动的第二次浪潮,散文大家迭出,骈文自此衰弱。

骈文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骈散结合。骈文虽以骈句为主,但也会有一些散句。所以,骈句和散句结合,形成了骈文的一个特点。需要注意的是,在骈句与散句转换处,就是内容、情感、节奏等的转换处。为什么呢?骈有骈的内容,散有散的内容,骈有骈的作用,散有散的功能。内容与形式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形式变化了,内容也会有所变化。

2.四六相间。骈文因其常用四字句、六字句,故也称“四六文”或“骈四俪六”。骈,是并列,对偶;俪,是成双,成对。全篇以双句(俪句、偶句)为主。四六相间,是骈文在字句上的一个特点。同样,四、六句转换处即是也是内容、情感、节奏等的转换处。在这样的地方需要注意。

3.讲究声律。骈文除了讲究骈句,讲究对仗的工整,也还讲究用字的绮丽和声律的铿锵和谐。骈文中的声律与诗歌,特别是长诗中的略有不同。长诗中换韵处,往往是内容、情感、节奏等的转换处。但骈文中的声律有时只具有一种声律上的美,未必都具有转换的内容。

二、骈文情感的转换

阅读骈文,当然要读其中的情感。骈文的情感与骈文的形式是密切相关的。可以藉由骈文的形式进入骈文所表达的内容。为此,在谈到骈文特点的基础上,有必要引入另外一个知识点——转换。

写文章有“起、承、转、合”,阅读文章,也要注意文章的起始处、承接处、转换处和收合处。文章的转换处往往是内容变换、情感波动处,特别值得关注。

转换,表示某个事物的转变、变化,从一种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状态。转折是转换的一种方式,一般强调事物变化后的状态。

根据转换程度和方式不同,可以把转折划分为两种类型:硬转与软转。

“硬转”,就是使用“但是”、“却”、“然而”等词语,显示此处情况有变化的转折。

“软转”,就是不使用明显表转折的词语,而是通过其他方式或形式表明状态的转变。

在不同文体中“软转”的方式与形式不同。在小说中,多通过场景的转换、视角的转换等进行转换,在长诗中,多通过诗韵脚的变化来转换。

阅读骈文要关注骈文的情感转换,这种转换可以借助于骈文的形式特征来实现。在骈文中,骈散转换处、四六转换处,往往就是内容、情感等的转换处。当我们读到由骈句转散句旖旎人生的玄淡超脱·说骈文,或由散句转骈句时,我们要注意了,此处可能有情感的变化;当我们读到由四字句转换成六字句,或者由六字句转换为四字句时,我们要注意了,此处可能有情感的变化。

从转换的角度来看,除了形式上转换,表明内容、情感、节奏等的转换外,即使同一形式下,也还有内容、情感、节奏等的转换,这些怎么判断呢?这要根据具体内容来具体对待。也就是说,在形式转换的大转换中,还存在同一形式内的具体的小转换。大转换看形式,小转换看内容。

三、骈文教学的两种取向

就骈文与课文的学习关系来看,有两种基本情况。

1.以骈文知识来解读课文

以骈文知识来解读课文,是把课文当作“定篇”来教。“定篇”是语文课程规定的内容要素之一,指语文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中规定的篇目。[1]“定篇”是文学文化经典名篇。“定篇的选文本身就是课程内容,而且是极为重要的内容。”[2]《与朱元思书》是一名著名的骈体文,把它当作“定篇”来学习是可以的。定篇内容的学习主要是熟知经典,透彻地领会课文本身。可是,如何才能透彻理解课文本身呢?这就需要借助与之相关的骈文知识。当然,一开始学生可能并没有骈文的知识,需要结合课文或者专门补充相关知识,然后运用它去理解课文。此时,运用相关骈文知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就成为一种需要。在这种教学关系中,骈文知识的运用是手段,而对课文内涵的理解是目的。

2.以课文来学习骈文知识

以课文来学习骈文知识,是把课文当“例文”来教。把课文当“例文”教,即是“用课文教”,通过这篇课文的教学,使学生学会与这篇课文相关的“已经成型的知识”。当把《与朱元思书》当作一篇“例文”时,它可以“例”的知识指向具有多元性,可以是古文知识,可以是骈文知识,可以是古书信知识,可以是文章章法等等。《与朱元思书》是一篇著名的骈文,当然可以把它作为骈文学习的“例文”。我们选择把它当作学习骈文知识的“例文”,学习“这一篇”,不是为了透彻理解它所蕴含的思想内容和文化内涵,而是为了藉由它来学习与之相关的“骈文知识”。学习骈文知识的目的,在于以后遇到骈文时,可以运用这些知识去理解文本。因此,例文的学习具有“以篇达类”的性质。在这种教学关系中,课文是手段,骈文知识是目的。

上述两种情况的教学指向是不同的。当然,两者有时也并非截然分开,结合课文教给学生相关骈文知识,然后再运用相关知识进一步去理解课文,这是“定篇”的教学。虽然是指向课文的理解,但这个过程中,学生也学会了骈文的知识,以后也会运用骈文知识去解读其他文本了。这又像是“例文”的学习了。如果在教学中,教师捏拿得好,可以收到两全齐美的效果。《与朱元思书》的教学,可以向这个方向迈进。

四、《与朱元思书》的内容解读

《与朱元思书》全文只有144字,但内容却十分丰富,作者的情感在文中也是千回成转。很多教师在教此文时,把它当作一篇优美的山水小品文教学,而没有看到作者情感在其中的跌宕起伏。为什么呢?其中一个原因是没有从骈文的角度进行文本理解。如果运用骈文的基本知识进行骈文阅读的解读,那么就能够发现其中情感的起伏变化了。

根据上述三方面的分析,我们来看《与朱元思书》的内容解读。这里,我们要用骈文的知识去解读文本,并力图使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习得骈文阅读的相关知识。

根据骈散结合的特点,我们来看文章的起始。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文章开篇即用四字句“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描绘出一幅纯净的山水风景,表达出任意自由的心境。接着,由骈转散,散中带骈:“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这一句其实是对前面四字句所表达内容的一种补充、注解。这两句在表达顺序上,完全可以调换过来: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那作者为什么不调换过来表达呢?因为他要突出山水之美,心境之任意。重要信息前置,先行表达,也是为文惯用的手法。此时,可见作者表达的是一种悠游自在的心境。【情感1:悠闲】

接下来,要根据四六相间的特点,我们来看后面的内容。四字句的为一个意群,六字句的为一个意群。为什么,我们说,由四字句到六字句是一种“软转”,内容要有比较明显的变化了。

四字句意群如下——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这一部分虽然都是四字句,但在情感上,还是有些细微的变化。在同为四字句的情形下,如何解读作者的情感呢?如前所述,要具体文本具体分析。就本四字意群来看,其又可细分出几种不同的情感变化。

首先是“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这几句可以看出作者所描写的是十分平静清澈的水,从中不难感受到作者的情感也如这静水一般是“平静”的。【情感2:平静】

接下来的数句,突然变得热烈而激越。湍是急的,浪是猛的——“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就连高山寒树,也变得极富动态、竞争之态势——“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好鸟也声响不绝——“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这真是一派热闹。此时,作者的情感也随之振奋。【情感3:振奋】

接下来,四字句群结束,转入六字句。此时,情感又是一转。“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作者完全可以继续用四字句式的,比如“满树鸣禅,千转不穷。遍山哀猿,百叫无绝”。可是,作者没有这样做,为什么?就是因为情感在这里要转了。转向哪里呢?

有人以为,这“蝉”本来就是山上有的,这“猿”也本来是山上有的,所以作者会很自然地写到“蝉”和“猿”。其实不然。

这就又涉及到一个知识点,关于景和情的关系问题。这其实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这里谈两种典型的情况,一种叫“触景生情”,一种叫“以情驭景”。“触景生情”,是因为看到了某景,由这“景”就生发出许多“情”来。这是先有“景”,而后有“情”。“以情驭景”,是先有一种要表达的情感,然后根据这种情感选择能够表现这种情感的景物。这是先有“情”,而后有“景”。

在“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这一句中是什么情况呢?笔者以为是“以情驭景”。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由四字句转六字句了,在形式上提醒读者了,到这里我要转了。二是“蝉”和“猿”在古诗文里,一般都不是普通的意象。“蝉”一般寓意高洁,而“猿”则寓意哀伤。“蝉则千转不穷”,寓意着对崇高理想的追求永远懈怠,“猿则百叫无绝”,则寓意着黑暗现实令人无限哀伤。从四字句转到六字句,可以明显感受到行文节奏上的放缓,在诵读里则也要缓慢下来,进而“因声求气”,感受作者那种如鸣蝉般高洁的追求与如猿哀般的无奈。所以,这里充满了一种矛盾的心情。【情感4:矛盾】

接下来,由六字句转入五字句。句式一转,情感内容又是一转。“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鸢飞戾天,出自《诗经·大雅·旱麓》。鸢,俗称老鹰,善高飞,是一种凶猛的鸟。“戾”是“至”的意思。老鹰高飞入天,这里比喻追求名利极力攀高的人。望峰息心,意思是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追逐名利的心就会平静下来。经纶世务者是指治理社会事务的人。窥谷忘反,意即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这几句是说,看到美丽的山水,可以让人忘却世俗的名利和烦恼,可以得到心灵的超脱。【情感5:超脱】

拉下来,由五字句又转为四字句了。“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有人认为,这几句放在文末不好理解。如果到“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结束,也就“卒章显志”了,还好理解。现在,又多出这么几句,怎么理解呢?

其实,按照骈文中“句式变情感转”的特点,到这里应该是情感又发生较为明显的变化了。“横柯上蔽,在昼犹昏”。横斜的树木在上面遮蔽着,在白天,也好像黄昏时那样阴暗。怎么会这样?这是写景,也是写情。这里的色调明显变暗了,“在昼犹昏”啊,可见作者的心情也是灰暗色的。

根据“句式变情感转”的特点,我们只要在“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和“横柯上蔽,在昼犹昏”之间,加上一个转折词——“但是”就好理解了。

美丽的山水可以让人忘却世俗的名利和烦恼,得到心灵的超脱,但是现实仍然是黑暗的。这种超脱和忘却也只能是暂时的吧。这里作者又突然从超脱回到了现实,带着一种深深的遗憾。【情感6:遗憾】

最后一句“疏条交映,有时见日”。稀疏的枝条互相掩映,有时太阳光可以闪现。这里作者又仿佛看到了一丝光亮,些许希望。因此作者也并没有完全对生活失去信心,还是充满对美丽生活的希望与向往的。【情感7:希望】

到此,我们可以勾勒出整篇文章中作者的情感脉络:

悠闲——平静——振奋——矛盾——超脱——遗憾——希望。

这些情感的变化,我们是怎么得出来的呢?是根据骈文知识,特别是“四六相间”,或说骈文“句式变情感转”而判断作者情感变化的。我们是借助于这些骈文知识而走文本解读,进而把握作者情感变化的。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也学会了如果根据这些骈文知识来解读骈文,以后再阅读骈文时,他就能够注意到骈文中“四六句”变化处、骈散变换处,就是作者情感或文本内容、节奏变换处,是需要注意的地方,也是分析前后变化的依据。这样学生也习得了骈文阅读的方法。

有人说:“吟诵此文,但觉景美、情美、词美、章美,如此短的篇幅,却给人以美不胜收之感,令人叹为观止。阅读时要注意作者是怎样抓住山光水色的特点模山范水的。”[3]如果读此文,只是关注了景美,而没有借助作者“所写之景”进入“所抒之情”,只是关注了“作者是怎样抓住山光水色的特点模山范水”的,而没有抓住骈文的特点来透过山水去理解作者情感的变化,那么,就是把它当作说明文来教了,而不是当作散文来教。

所以,把《与朱元思书》当作古文来教,当作说明文来教,都是有问题的。它是一篇骈体书信,是骈体文就要把它当作骈文来教;是书信,就要把它当作散文来教,因为书信是表达情感的。而骈文与情感是融合为一体的。所以,抓住骈文的特点进入作者的情感是一种较好的打开《与朱元思书》的方式。

附录:

根据上文分析,重新做的分段。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2017年8月6日晚

于六楼居

欢迎长按上图关注“立达书院”公众号。

[1]王荣生著:《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年4月版,第27页。

[2]李冲锋主编:《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中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9月版,第13页。

[3]佚名:《与朱元思书鉴赏》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ooktm.com.cn/zuowen/79803.html

发表回复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898-888816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