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学校动态

叶公好龙的故事和寓意(叶公好龙的故事和寓意 小古文)

叶公好龙的是是非非

“叶公好龙”的故事见于东汉学者刘向所著《新序-杂事》:“子张见鲁哀公,七日而哀公不礼,托仆夫而去。说:臣闻君好士,不远千里之外,犯霜露、冒尘垢、百舍重趼,不敢休息以见君,七日而君不礼。君之好士也,有似叶公子高之好龙也……。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施尾于堂。叶公见之,弃而环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好似龙而非龙也”。

以上记载,文风张扬,颇似战国时期纵横家的演说,与子张“兼爱宽厚,崇德辩惑”的主张相悖。子张姓颛孙、名师,陈国人,孔门十二圣之一,治学一向严谨,固此,《新序-杂事五》“叶公之说”史料真伪存疑。子张是否见鲁哀公?正史没有记载。《春秋》、《论语》、及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均无可考。显然,故事为刘向任意杜选。

龙是华夏民族的崇拜图腾,最早见于6000年前的仰韶文化。龙图腾,集蛇、鹿、猪、羊、鱼、鹰于一身,寄寓了人们追求完美、赞扬勇敢、崇拜英雄的普遍情怀。龙是人们心里的神物,而非现实真相,所谓:“窥头于牖,施尾于堂”,纯属无稽之谈。

叶公好龙的是是非非

(图片来自网络)

叶公子高正面形象屡见于正史:“叶公治水”、“叶公平乱”、“叶公让贤”,光耀史册。著名经学家刘向博览群书,不可能视而不见。为什么要故意贬低叶公的形象?个中夙怨还得重提一件旧事。

公元前490年,孔子从蔡国来到叶地。叶公沈诸梁向孔子问政,并与之讨论有关正直与否的道德问题。叶公对孔子说:“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回答:“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以此可见叶公与孔子在政治理念上存在巨大分歧。孔子来访,本意是希望通过叶公的引荐,拜会楚昭王,向楚王游说儒家治国的学说。想不到初到楚地就吃了闭门羹。孔子一行人只好悻悻地离开了楚国。一行人中,子张年纪最小,不过十五、六岁,后来他们在陈国、蔡国之间受困,七天没有饭吃,差点被饿死。

儒学始于春秋,兴于两汉。春秋晚期,已经渐开学术自由风气,一时间,儒家、道家、兵家、刑名学、黄老术纷纷登场表现。此时各国争霸,相互攻杀,客观上缺乏儒学发挥的历史大背景,而“刑名家”和“兵家”的主张更适合各国君王的胃口。当时,孔子在各国饱受冷遇便是儒学式微的有力证据。

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正如孟子所说:“天下恶乎定?定于一”。大一统的王朝给经学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儒学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孔子被尊为至圣先师,“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此时,一切有违圣训的言行自然应该归为“离经叛道”,并一概予以“拨乱反正”。

魏晋时期,玄风日盛,魏晋名士高举变革的旗帜,改革之举如春风拂面。但是,儒家经典仍然被主流社会视为正统。曹植说:“昔尼父之文辞,与人通流,至于制《春秋》,游夏之徒乃不能措一辞”。你叶子高胆子也忒大了点。

叶公好龙的是是非非

(图片来自网络)

两千多年过去了,在历史选择的过程中,“叶公好龙”已经成为汉语经典成语。其普遍意义已经远远超越了对叶公子高个人道德的评判。“叶公好龙”深刻地阐述了作人的是非标准:褒扬实事求是、表里如一、言行一致;贬斥名不务实、口是心非、言不由衷。成语结构精练,寓意深刻,极大的丰富了汉语的表达意境。人们不再纠结寓言故事的真伪,而更加注重故事所表达的深刻意义和普遍价值。以此概论,瑕不掩瑜,刘向汇编《新序》到也功不可没。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looktm.com.cn/dongtai/52490.html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898-888816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